Wednesday, September 1, 2021

設計/製造唱臂的難易度

 

以前曾經訪問過幾位從事設計生產黑膠播放器材的國外業者,包括著名的Lyra 主腦人物Jonathan Carr。他們表示,在唱盤,唱頭與唱臂三種器材之中,唱臂是最難做得好的。

與其它音響器材明顯不同,大多數唱臂基本上可說是純機械性的東西。其主要工作機能,不是用電子元件,都是靠機械零組件的實質運動來達成。比起高科技的電子類產品,它可以歸類於「低科技」,所運用到的原理及知識都是20世紀甚至19世紀的傳統科學。因為如此,一般人常誤以為設計製作唱臂是件簡單的事。所以也有不少人拿市面上現有的零件(例如高爾夫球桿等)來加工拼湊,就成為一支可用的唱臂。我之前也說過幾次,這樣來聽黑膠也是可以,就看每個人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若要的是「好聽」,無視失真,音染或解析度的問題,弄出「圓潤」「厚實」而自己認為順耳的聲音,許多人可能就會認同。甚至只要能說善道,講出令多數人搞不懂真相的廣告辭令並樹立權威,就可以將許多人「催眠」,使之相信這樣就是「好聽」。然而如果要的是精確,高傳真低失真的表現,那就另當別論。這時想要做出經得起嚴格測試檢驗的優秀唱臂,就會成為挑戰性極高的事。不但需要紮實的機械物理知識基礎,甚至還可能得動用到電腦模擬演算來做力學分析,判定材質,形狀,長度,質量,質心等參數的交互作用,才能找出工程上的最佳妥協。

設計製造唱臂的主要挑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唱臂本身是無法發聲的。一定要安裝唱頭,而且還要靠唱盤來提供動能,才有辦法作用發聲。而各式唱頭與唱盤的種類不勝枚舉,若想讓唱臂在各種情況的搭配下,都能發揮當初設計時所追求的性能表現,可說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