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 2021

關於「好聽」的辯證與現實

 

在形容音響系統或器材的聽感時,我極力避免用「好聽」這個詞。而且在與別人的討論中,如果有人說「好聽」,我一定要求他們用精確一些的話語來表達且說明清楚,好聽在哪裡,音質的特性到底如何。對我來說,「好聽」與「好吃」或「好看」等字眼一樣,有太多的模糊地帶,而且牽涉了大量的主觀成見在內,講了幾乎等於白講。因為A某覺得好聽,B某不見得覺得如此,甚至覺得不好聽。而且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一樣的心理生理狀態,同樣聲音引發的感受都會有相當差異。

PS Audio的主腦Paul McGowan在一篇感想文裡提到,即使是不經任何電子線路拾音放大的現場演出,如古典音樂會,幾個人所得到的音質印象都會有極大的差異。既然如此,聽一個系統或某器材的音質,眾人的評估分布會南轅北轍,就完全不意外。而且,我遇到很多的音響玩家,堅決認為自己的系統比現場好聽,所以幾乎不去聽音樂會。(有趣的是,我這幾年在台灣聽音樂會,除了幾位固定會出現的朋友之外,也鮮少遇到發燒友。)所謂「比現場好聽」,其實包含了很複雜的議題在內。這裡「好聽」所代表的,所指的很可能是enjoyable,亦即從其中得到樂趣的程度。沒有錯,在音樂會如果座位不理想,其過程所得到的滿足感,顯然比不上在家裡聽自己的系統。但純粹就音質來說,同樣一個演奏,如果經過錄音再播放出來,就如同風景拍成影片,資訊量的損失與失真肯定大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