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1960 年代的老設計,用已取代其前身,也可稱經典的ESL─57。現已停產,由新世代的 ESL XXXX取代。我自己則在用了 Martin Logan CLSII a/z 將近八年之後,又購進現有的這對 ESL63 US Monitor。至今與這兩對純靜電式設計的喇叭,相處都已超過20個年頭,也花了不少時間精神去調調弄弄。概言之,這兩者各有優缺點,但整體上 ESL─63是比較成熟的產品。
只要是玩過音響的“中年以上”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這對喇叭的。(回想在1980年代,有個沐浴乳的電視廣告,主角是周丹薇及ESL-63。您若自認是資深發燒友卻只記得看過周丹薇的片段,那頭腦肯定需要去檢查一下。)聽過它的聲音的人也必定比比皆是,大部分人也同意這是對好喇叭。但是,有幾個人聽過仔細調校,發揮出它大部份潛力的系統組合呢?據我瞭解,ESL─63的典型用家,多半是音樂愛好者,而非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發燒友。因此大多數人所聽到的ESL-63,呈現出來的是富音樂性,但音響上有不少瑕疵的聲音。這也造成許多人先入為主地低估了ESL─63的能力。
舉例來說,當我還用ESL─63作為主鑑聽喇叭時(現在主要使用 YBA Gala+Sub),和許多發燒友提起,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低頻響應太差,不適合用來聽需要足夠低頻的音樂。事實上,有不少人在我家聽 ESL─63,第一個反應就是:和輔助低頻喇叭(subwoofer)整合得真好。等我跟他們說輔助低頻根本都沒接上,他們的反應多是半信半疑,有些人還得親自驗證一下才肯相信,但仍掩不住臉上驚訝與迷惑的表情。ESL─63的低頻雖然無法震懾人心,只要發揮出來,絕對可以滿足95%以上的音樂需求。
根據我個人“整治”自己現有超過8對喇叭(包括 ESL─63)的經驗,想要讓喇叭及系統音色正確的最重要因素,乃在於喇叭擺位,聆聽位置與房間的交互作用,能否於300Hz以下避免嚴重的峰值和谷值。所謂的聲音太冷,太瘦,低頻鬆散或欠缺速度感,絕大多數都是這頻段出了問題,影響到人腦對其他頻段的主觀印象。而偏偏在這頻段的音波很長(300Hz波長超過1公尺),擴散或吸音材料都起不了甚麼作用。除了花苦工來移動位置及嘗試錯誤,就是靠電腦軟體,像是REW來幫忙了。全音域靜電式喇叭難搞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它兩面180度反相發聲,造成低頻音波與房間的交互作用更加複雜。我買了ESL─63的第一年,擺設位置試了幾乎上百種,最後還是用了軟體,才找出一個擺位和聆聽位置,得到接近平順的低頻響應。然後再用各種擴散/吸音材料來將中高頻響應和音場表現最佳化。
那麼,ESL─63在發揮相當潛力之情況下,有甚麼音質特點呢?以下所列,我認為是它至今仍幾乎所向無敵之處:
l 失真超低,音符之間有一種其它喇叭,甚至其它靜電式喇叭所沒有的安靜感。這在聽無伴奏獨奏或獨唱時尤其明顯,例如:Harmonia Mundi那張乞丐歌劇,或是Ricci拉的帕格尼尼隨想曲 (London/Decca)。
l 速度極快,但聽者往往不察覺。有些喇叭給人的速度感來自於引人注意的敲擊感和刻意強調的明亮音色。ESL─63的速度感則低調許多。而且因為失真低,不刺耳,讓很多人忘了它是有史以來第一對可以正確重播方波的喇叭(該典故在“史書”如舊時的TAS及Stereophile中有記載)。試想,能在實驗室中再生無限大斜率的暫態,應付樂聲還會有問題嗎?各位若有機會把ESL─63和傳統喇叭作A/B切換,播放一些撥弦樂器,鋼琴,大鍵琴,或音量不太大的打擊樂器錄音,對它速度方面的表現必會產生敬意。值得注意的是,ESL-63的低頻段速度也可以很快,但一定要花功夫調整才出得來。
l 無分頻點,整體音色一致。一般人在聽一對傳統式多音路喇叭時,除非是該喇叭本身的設計有重大缺陷,大多不會注意到分頻點的存在。可是當把這對喇叭跟ESL─63 作做A/B切換比較時,不管是不是發燒友,幾乎每個人都立會注意到多音路喇叭,從低到高頻的音色不一致的情況。各位若有所懷疑,又沒有一對現成的全音域喇叭可參考,可以想辦法弄一副中高級耳機(差不多像Grado或Sennheisser類似水準即可)和放大器,然後仔細比較耳機和您寶貝喇叭的高低音音色整合程度,就會知道我指的是什麼。
l 中音音色準確無敵(除了ESL─63 的前身ESL─57),尤其人聲。這方面和傳統有音箱喇叭比起來優劣實在太明顯。箱型喇叭不論音箱共振控制得再好,播放人聲時總還免不了有些許來自音染的勉強及壓迫感。ESL─63就可以輕易避免這問題,掌握透明感及細節恰到好處。
l “Goose bump factor”:中文裡似乎找不到適當的翻譯,意思是擬真到使人產生與演出者共處同一空間的錯覺,令人起雞皮疙瘩,。講得誇張些,就是聽者會覺得和錄音裡頭的演出者在呼吸著同一團空氣。樂聲從錄音中的虛擬空間傳來真實空間時,中間沒有隔閡。在我經驗中,只有用 ESL─63 播放最上乘的錄音(像London/Argo的那張諾亞方舟)時才可辦到。
以下所列, ESL─63只能說是表現甚佳,但不能稱上state of the art:
l 音像定位:夠清楚,但不像許多喇叭可以描繪出準確無比的樂器位置和外型。
l 音場深度及漸層感表現:不差,但許多喇叭(像是中價位的Audio Physics Virgo II)輕易的就可以在這方面勝過ESL─63。
· 高低頻延伸不足:尤其是欠缺16KHz以上的極高頻是最明顯的缺失。這在播放近距離錄音的小提琴獨奏或室內樂時特別明顯。小提琴的高把位音色顯得有些許的塑膠感,而且限制了高頻域的動態,使演奏者的爆發力不太能“飆”得出來。低頻方面,在前文已經提到,用來欣賞音樂其實夠了。
· 音量及巨観動態(macro dynamics)有明顯壓縮: 眾所周知,在此不多提──如果您常聽馬勒或重搖滾,用ESL─63肯定是不妥。
l 與房間交互作用:靠擺位調整,使80Hz到300Hz之間平直到正負5db以內。建議用電腦軟體來找最佳擺設/聆聽位置,加上以水平儀校正喇叭本身的水平及鉛直。再用量尺,甚至雷射工具來使兩支喇叭完全對稱。還有在考慮中高音波第一反射點時不要忘了,這是兩面同時發聲的喇叭。所以喇叭後方牆壁要格外用心處理。
l 後級:功率不需大,電源部分越強越好。難推的是阻抗劇降的高頻段,但低頻要有足夠控制力,所以阻尼係數大的設計較佳。市面上95%的後級,推動ESL─63都沒問題,而且聲音也不難聽。但能推得好的卻不多。簡單測試:聽銅管樂器和鋼琴的聲音厚度夠不夠就知道。
l 電源:建議使用PS Audio PS300或類似的電源再生裝置,會顯著改進整體音質。特別是把PS300的可調供電週率調至120Hz,對動態反應方面非常有幫助。
l Arcici腳架:可避免地面反射及加強整體結構。TAS的創刊人HP曾主張不用腳架,直接放地上低頻才不會太瘦。我的看法是,這是治標手段,用來補償因擺位不當而形成的低頻凹陷。若是擺位和聆聽位置正確,腳架甚至可以改善低頻的延伸。
l 輔助低音:若整合不當,跟不上ESL-63的速度,很容易會有畫蛇添足的毛病。Muse ─18有設計給ESL─63專用的個性卡(Personality Card),另外幾個廠家還有幾種專門為ESL─63設計配合的雙面發聲輔助低音。但據經驗也都要靠簡單儀器(如Radio Shack SPL Meter加上測試信號CD)跟電腦軟體才可確保分頻點附近的相位銜接沒有問題。
l Crosby Mod:把ESL─63裡頭幾十英尺的粗糙繞線和廉價電容換掉。明顯的改善了高頻延伸及處理大音量的能力。
最後的忠告:若是有興趣找一對二手貨,在此要提醒各位務必小心檢查震膜狀況。ESL─63一支喇叭裡頭有四片振膜,壞了一片光是零件材料費就十分驚人。幸好,除非原主人常用超大音量來折磨它,壞的機率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