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滑表面或無溝槽唱片測試,與實際播放時針尖接觸部位不同,用以觀察側向力方向雖然可接受,但在衡量大小方面會有相當的誤差,只能作為大略指標。
一般立體聲唱頭的情況,用來判定側向力的方向與大小最精確的方式,是播放固定頻率,足夠強度的正弦波訊號,使針尖針桿大幅度運動以達到阻尼的承受極限,再以儀器觀察波型及失真數據。若不用儀器,可藉聽覺辨認左右聲道失真大小。
用聽覺的方式來判別的話,例如用HiFi News測試唱片,播放A面4首循軌測試訊號。在沒有失真的情況,300Hz 的mono正弦波聽起來左右聲道一致都是「嗚」的聲音。當失真出現時,就會有較高頻率的「滋」聲出現。如果只有右聲道有「滋」聲,就是有向內側向力或抗滑不夠。若只有左聲道,就是有向外側向力或抗滑太強。
如果兩聲道都出現「滋」聲,而右側比較大,側向力的方向也是向內。左側「滋」聲比較大的話,是側向力向外。當兩聲道的「滋」聲大致相同,則表示幾乎沒有側向力的問題,只是訊號強度超過唱頭本身的循軌能力。
要注意的是,使用的訊號強度要足夠,
https://bingrungtsai.blogspot.com/2022/07/6.html
裡的討論,我們已經證實,訊號強度大,不會改變抗滑的需求,只是增加能見度,讓側向力的方向更容易辨認。
另外,唱片的內外圈,所需的抗滑力也是接近恆定,如這裡的討論:
https://bingrungtsai.blogspot.com/2022/07/7.html
但是許多唱臂的抗滑力,在內外圈有相當大的差異。這時會建議以內圈的調整為優先。
如果用其它測試唱片,例如ClearAudio那張,基本原則是相同的。根據該片的說明,盡量使用A面接近中圈的6至12軌來做測試。這裡100u的最大強度,大約與HiFi News那張最強的訊號接近。如果在最強的訊號,會往內跳針,一般就是抗滑不足。如果在原地或往外跳,則是抗滑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