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6, 2022

線材的科學與非科學

 

稍有經驗的音響玩家應該都體驗過,不同線材對音質有極大程度的影響。但是如果說到,所有線材在人耳可聽見的頻域範圍內,測量出來的頻率響應都一樣,多數人都會相當吃驚,甚至無法相信。但事實真是如此,稍有些測量技能與經驗,就很容易驗證。最便宜的與萬元美金等級的導線,從2022kHz的頻響曲線,除了微小的先天測量誤差之外,看不出有任何不同之處。等到可以接受這事實之後,許多人士又會說,那這就代表耳朵比測量數據敏感。然而如同之前說過的,測量要看是測什麼,由什麼人來測。

 

認為兩條導線的頻響一樣,聽起來就應該相同,其無知的程度,與從兩個人有相同的身高體重,就斷定他/她們有同樣的體質,是同一等級的。若是用了適當的工具,線材能測量出來的數據,範圍極廣。隨便舉幾個例子,例如電容值,交流及直流阻值,對外來RF雜訊干擾的反應及隔離性能等等。在這眾多的測量數據之中,幾乎肯定會找到兩者不同之處。只不過這些不同之處,是否真的反應了聽感上的差異,就是不少廠家研究的主題。

 

RF雜訊來說,隔離數據不同的導線,雖然不影響可聽頻域的響應,卻會影響極高頻人耳不能察覺的頻域的響應。而這些雜訊進入各種電子器材或喇叭的多寡,很多情況下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過荷或非線性反應,進而影響到失真大小與音質的呈現。這只是近年來,其中一個逐漸受到關注的參數項目。其它方面還要靠持續的努力探索,才能讓數據與聽感之間的連結,慢慢建立起來。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願意花精神下這些功夫,按部就班的來拓展新知識,只靠聽力與感覺來摸索,這也無可厚非。只是要想到,人類感官的進化是很緩慢的,而且在有些方面甚至是退化的。所以如果單純依賴感官的功能來尋求進步,恐怕很難避免在小範圍內來回繞圈,無法得到真正的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