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0, 2015

Lost in Translation#2: Close? Closed!

在台北街頭,常看到營業中的店鋪門外/上掛著 Open 的牌子。休息或尚未營業時,則很少例外的,顯示著 Close。雖然與 Closed 只是差了個 d,意思還是有頗大的差別的。

Closed 是簡化「The store is closed.」
Close 是簡化「The store is close.」

開玩笑地來說,如果我們走到店門口,看到「 Close 」,意思是不是說,「你快到了喔」?再走進一點,是不是還要有另一個牌子說 「Closer」? 然後最後到了,再顯示 「You are here」?

這個錯誤,其實不限於台灣,在日本也不時會見到。為什麼會如此常見?大概是因為,對動詞與形容詞的用法有所混淆吧。如果 Close 意指的不是「接近」的形容詞,那就是「關閉」的動詞原形。但如此一來,單獨一個字 Close ,豈不是變成命令語氣,叫人把門關起來的意思?


Lost in Translation#1: Signal Cable 是什麼?

這是在某位發燒友的 blog 看到,介紹器材時用的英文。在台灣的發燒友可能很自然地說,當然所指的是訊號線啊!

但如果這英文是給外國發燒友看的,他們多數人可能會看不懂,或以為是別的東西。因為,慣用的說法是 interconnect cable,或簡稱 interconnects (複數形居多,因為是一對)。

在台灣常見到的翻譯錯誤,就是將中文逐字的翻成英文,而忽略了先上網搜一下,是否有比較恰當的對應詞。但是,除非從小就生長,或長年整日浸淫於英文的環境中,多數人連這種「是不是應該多求證」的懷疑都不會有,於是就想當然爾地,一字換一字了。

不確定是林語堂還是誰說過,英翻中時,中文的造詣比英文能力重要。那中翻英的話,應該英文能力要比較重要吧?

Monday, July 27, 2015

什麼是音響愛好者/發燒友?

住在舊金山灣區的 Stereophile 主筆 Jason Victor Serinus ,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值得我們音響玩家去閱讀,思考,甚至反省:

http://www.stereophile.com/content/whats-audiophile-part-634#epq0qIkdb0Remf1H.97

文中主要在探討,一個 audiophile (音響愛好者/發燒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其特質為何?

在此摘錄幾個要點:


  • JVS 的同僚,SG 描述是:「一個為自己的系統傷腦筋,為各式選擇苦惱的人。喜愛器材,而有時喜歡音樂。」最後這句「有時喜歡音樂」,引起了JVS的有感而發。而對我來說,其實SG說得還頗傳神的。
  • 他的另一發燒朋友JH,學過低音提琴,所提出的定義比較高尚:「對聲音的細微處敏感,且想聽到音樂家投入演奏裡的所有細節。」
  • 錄音工程師 DvRB:「音響愛好者喜愛好聲音與好音樂,而且努力從好錄音裡萃取出好聲音,來體驗音樂的全部層面。」
我所認識的發燒友,包括我自己在內,大部分屬於以上三類的混合,只是成分比重不同吧。

詳細的討論,屬於我認為是「音響哲學」的範疇,我會再另文敘述。



Friday, July 24, 2015

NSO 演出,貝多芬的歌劇「費黛里歐」:喜劇?悲劇?

感謝林清榮大哥將門票讓給我,才有機會在台灣第一次看現場歌劇: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507210368-1.aspx

演出的水準相當地高,看得出來是用了很多功夫排練過的。佈景屬於極簡型,服裝是現代的西裝/洋裝。這些都是之前見過的,不是什麼大驚奇。最令人訝異的是,這個製作基本上把故事的型態,作了全然的改變。

音樂方面只有小小的更動。一開始出現打鬥的場面,結果是女主角在爭奪中被槍擊中。之後原有的所有情節,包括歌頌勇敢女主角的最後大合唱在內,就變成是她死去前的幻覺。在大合唱結束後,所有歌者讓開,我們卻看到她所拯救的丈夫,無聲地覆在女主角靜止的身軀上面。

所以,就像電影 Brasil 的 Director's Cut Version 的悲劇結局前,好人得救,壞人受懲,大快人心的場景,原來都只是主角被刑求,最後告別人世前的想像而已。這種敘述手法的戲,讓人在看完之後,甚至比看平鋪直敘的悲劇,還要感覺更加沈重不安。大概是因為它觸碰到了我們心裡深處,已經瞭解,但不願面對的人生現實。

小時候,與我父親看完電視/電影,正義一方大勝惡人,皆大歡喜的美式結局後,總會用台語笑著說:「哪有那麼好康的代誌!」的確,經過大半輩子的歷練,我也必須同意,人生中所謂心想事成的結局,真的是少之又少。"Always 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也逐漸成為我的座右銘之一。









Monday, July 20,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4.2: 92 度 Rocks!

目前為止,除了太太與我之外,有5對相當資深的耳朵聽過。大家的反應幾乎都是正面的。公認的發燒片不提,有些本來以為相當普通的錄音,現在聽起來可以說是嚇人地好。尤其是幾張80年代的西洋流行歌唱片,像是 ABBA 或 Cyndi Luper 的專輯,搖身一變到了發燒碟的水準。而主要的問題,是不好的錄音聽起來更不易入耳。像是某張台語重刻發燒片,其收音及混音的缺點,完全被暴露出來。

詳細的描述,另文再敘。但強烈建議大家,除非器材不容許,一定要試。但還是要再提醒一
下,其他的變因一定要控制好。


Friday, July 17, 2015

從小處欣賞器材裡包含的巧思#1 ── Lyra Delos 唱頭的包裝盒

Delos 這個型號在我個人的算法,是 Lyra 的唱頭產品世代中第5代的首發型號。先不談內部的創新設計概念,光是它的包裝盒,就值得好好欣賞一番。這大概是我見過的音響器材中,盒子表面印刷所提供資訊量最多的了。其詳細程度,讓我想起機械工程設計圖,或是小時候作塑膠模型的說明書。

這是正面,雖然沒有什麼文字說明,但左上及右下的圖形,描繪了唱頭的主體結構。







下方的盒面。簡單地分別說明了Delos 的 stereo 與 mono 兩種型式,發電線圈的主要構造。







盒子的底部,是唱頭的垂直方向構造圖,含有很大的情報量。仔細看然後把每個部位搞清楚作用的話,可以研究上數個小時的時間。








上方的盒面,是發電結構的側面圖。文字不多,但把主要的設計概念都指出來了。








其他詳細的內容及評論,另文再敘。





Wednesday, July 15, 2015

盤式類比錄音帶聽後感想

上次主要是談因為聽/看到盤式帶而引起的回憶。這回才說主要的心得要點。還要在此感謝Y先生的招待,才聽到這麼多稀有的高品質母帶拷貝。

多年未曾接觸盤式帶後,聽到的感覺,首先是好像聲音裡少掉了些什麼。與習慣的黑膠唱片比起來,聲音的表現樸素很多,甚至相當平淡。可以說像是吃久了有味精的食物,然後嘗到天然原味一樣。

稍微用頭腦分析一下,就開始理解到,聲音裡頭少掉的,大多是不好的成分。唱片在刻片及重播時,因機械摩擦或共振而產生的音染,平常聽久了,可能已是我們習以為常而認為理所當然,甚至還以為是原始錄音的一部分。舉例說,海菲茲的琴聲,比較資深的唱片玩家應該都會有既定的印象。這次聽的高品質母帶拷貝的小提琴聲(RCA出的西貝流士協奏曲),有黑膠的甜美感,這是CD上難以找到的。但在強音的 attack, 又比黑膠和CD細膩很多,少了許多的金屬質摩擦感。有不少人認為這種摩擦感是海菲茲所表達的「憂鬱情懷」,但實際上,熟悉現場琴聲的人,應該會知道這是後天造成的音染,甚至是某個刻片或重播時失真的表徵。一般來說,如果把播放黑膠的唱頭/臂調到在強音時像盤式帶如此平順,那就意味著要犧牲掉整體的動態,使得音樂變得相當平板無味。

而和以前聽過此錄音的CD比起來,盤式帶明顯完勝之處,在於大動態時的自然開闊感,似乎還有用不完的 headroom。另外聲音的收尾處,尤其是弱音處的自然 decay ,層次豐富很多。此外,音符和音符之間的靜止,有安定感而不是那種所謂的「數位死寂」。

當天聽到的其他錄音,還包括有 Verve 出的 Ella Fitzgerald, Clap Hands Here Comes Charlie 專輯,和  David Oistrakh 拉的貝多芬協奏曲,等等。詳細的討論,另文再敘。

整體說來,盤式帶的播放,有一種令人特別感到放心,可以稱之為「對的感覺」,讓有足夠聆聽現場經驗的人,拍腿說「啊,這才是正確的!」


Monday, July 13, 2015

超簡易食譜之3:甜紅酒漬烤培根肉


這道料理,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用合適的甜酒來醃培根肉。我多半是用波特酒之類的加強酒 (fortified wine)。圖中是賽浦路斯的甜紅酒。

培根肉從超市買回後,在包裝的保潔膜上戳破一小洞,把酒倒入,直到肉被蓋過為止。放入冰箱內過夜,約24小時。






翌日將肉取出,攤平在兩層鋁箔上,避免烤出來的汁液外漏。灑上適量的鹽,辣椒或胡椒,及大蒜或蒜味油調味,略微攪拌。




放入烤箱內,以中火烤8分,再以大火烤3分鐘。圖左的是麵包,用來吸附烤出來的汁液,搭配食用。這樣烤出來的肉,吃起來有點酒糟的味道,類似日本料理的烤西京漬的感覺。



Sunday, July 12,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4.1: 什麼?調到92度?

Stereophile 雜誌的黑膠專家 Michael Fremer,主張要把 SRA 調到92度才正確:


這文提供詳細的理論背景:

http://www.analogplanet.com/images/512MFVTA_article.pdf


我這幾天決定要親自驗證,把剛拆封的 Lyra Delos 唱頭,用92度來聽。 安裝的過程,遇到不少困難。發現某些唱臂,先天就沒有考慮要讓用家把VTA調得這麼高。最後,我還是把臂管調到與唱片表面大致平行,然後在唱頭前方電墊了金屬墊圈,來達到SRA=92度的高角度。見附圖:





目前試聽結果還算正面,但因是新唱頭,而且這唱盤我在台灣啟用才幾天時間,所以要再評估一段時間後,才能得到比較有意義的結論。



Tools and Tweaks#8: 用齒間刷來清潔唱臂引線金屬頭

唱臂接到唱頭的引線頭,包括我在內的一般人,一旦裝上了唱頭,是不會特地去清接點部位的。所以在更換唱頭時,盡可能要把握機會,用適當的工具把長期積存的氧化物去除掉。我不贊成用任何液體的物質,因為只要有殘留,長年下來,都會製造一些問題出來。所以建議用純粹乾式的方法,比較沒有不良副作用。

牙醫推薦用來清潔齒縫的小刷子,是我能想到最好的工具了。有各種粗細可選擇,插進引線頭內相當容易。而且毛刷軟,十分安全。還有,重要的是價錢便宜,可以用後即丟。











Thursday, July 9, 2015

Tools and Tweaks#7: 雷射標線


一般是施作木工,泥工,或地板工程時,用來維持水平與鉛直的工具。用在音響的調整上,也是一大利器。主要的功能有:1)唱臂/唱頭的水平,尤其是臂管非直管的情況。2)單
隻喇叭的水平/鉛直,特別是音箱缺乏可參考平面的情況。3)用來將左右喇叭的高度,特別是高音單體的位置,調成一致。


比較好的型式,即使擺得不正,它還是可以自動維持水平,打出水平線。如果歪得太厲害,無法正常運作,會發出警告聲。







鉛直線。





水平與鉛直同時打出。





正面的模樣。






可以用來把左右兩個喇叭的高音單體,調至同一高度對齊。





把平面/靜電喇叭的高度調到一致。


Wednesday, July 8,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3: 91度 vs. 90度


經過在兩個不同唱盤/臂組合上的實驗,目前我得到的結論是,於大多數的唱片,設定91度是比較好的選擇。尤其在播放近年的新刻片時,可以從音溝中拾取較多的資訊,聽到以前沒有察覺的細節。明顯的例子:重刻的 Billie Holiday Songs for Distingué Lovers 裝了弱音器的小號,有了形體與大小,而且出現的位置在右側喇叭之外。此外,即使在播放大部分的早期刻片時,也是可以聽出針尖與溝槽的密和度較好,細節多,使喇叭消失的情況更常出現。然後動態改進,且失真較少,循軌力似乎也變好了。

至於如何調到91度,首先要確認針尖已經是垂直於唱片表面的90度(如何不用顯微鏡,以簡易的方式達到90度,另文再討論),這時在多數唱頭的情況,唱臂是水平的0度。然後將唱臂支點拉高,使臂管比水平多出1度的角度。這樣,就可以達到91度的 SRA。還有不要忘了,其它的參數,像是針壓,azimuth,循軌角,等等,都要控制好維持不變。

圖示:

先確定針尖已經垂直於唱片表面。下圖是用電子顯微鏡在電腦上取得。從鏡面反射,可以看到本體與鏡像成一直線,亦即針間垂直於表面。








用數位水平儀校正輕量水平儀的1度,看氣泡在何位置。






放在唱臂上,將臂支點升高,到氣泡移到之前校正的1度位置。這樣,針尖相對於唱片表面的SRA就應該非常接近91度。把其它參數調到定位後,這時再用耳朵試聽,詳細微調。












Monday, July 6, 2015

Tools and Tweaks#6: 輕量水平儀

這在美國的五金行(hardware store)很常見。是用來把電線之類拉成水平用的。下方有小缺口,剛好可以跨在線上。約十年前,我發現這東西,就買回去(價錢頗便宜,試試無妨),試著用來調唱臂的水平,結果發現還蠻好用的。但是,只適用在唱臂管徑均勻一致的情況。像是SME V那種漸進粗細的情況就不能用。

如果要調VTA/SRA到91度的話,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數位水平儀來校正,找出高於水平1度時,氣泡的位置在何處,做個記號。然後把唱臂管從水平拉高到1度的位置即可。

另外還有一用途是,可以用來調整軟式懸吊的唱盤的轉盤水平。因為夠輕量,所以放在像是 Linn Sondek 的軟盤,不會造成彈簧懸吊的偏離誤差。而且比起小型的圓形水平儀,它的測量底面積比較寬,只要將相隔90度角的兩個方向調到水平,精確度就會很好。





Sunday, July 5, 2015

Tools and Tweaks#5: 買唱盤唱臂時必備的聽診器


您看到心中期待已久的好唱盤/臂在二手音響市場出現,而且價錢合理。到了賣方處,物件看起來外觀沒問題。放了幾張唱片,功能也正常。但是,這就代表完全沒毛病了嗎?會否有看不到的內傷呢?

唱盤與唱臂主要是機械性的東西,有問題時還是可能動作大致正常。例如轉盤軸承或唱臂軸承受過撞擊或重壓受損,摩擦力增加或軸間隙變大,運作時肉眼是不容易看出來的。 這時,就應該有一付醫用聽診器,靠在軸承上,仔細聽聽看有沒有異常的摩擦聲或其他不該有的機械噪音。

還有另一用途,就是可以簡易測試音響架或是墊材的避震功能到底如何。用測試CD放粉紅噪音 (pink noise),然後用聽診器聽(置放在音響架或/墊材上的)機器外殼/機座,就大概可以知道,這些東西是否真有效果。




Thursday, July 2, 2015

皮爾金組曲中的蘇爾維格之歌

應該有不少人和我一樣,由於人生中的一些事件與經驗,而把某些音樂與這些記憶永久地結合在一起,成了制約反應。只要聽到了某一段音樂,腦中就自然地浮現出伴隨的影像,聲響,甚至氣味。

聽到葛利格的皮爾金組曲中的蘇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我的聯想是什麼?答案是夕陽從老教室的窗戶照進來,灰塵粒子在光線裡漂浮旋轉,課桌椅搬動的聲響,兒童們的吵鬧喧囂,還有自來水灑在老舊水泥地與灰砂等混合後的氣味。

這是我在中山國小唸書時,放學前掃地的情景。打掃時,老師總要大家把椅子疊到桌上,然後將課桌椅推到教室後方,然後灑水在地面上減少飛灰,再開始把每天都不斷出現的沙土掃成一堆。老師不在場的話,總不時會出現同學用水互潑或拿掃把打鬧的狀況。這時,外面的擴音器,常常出現的音樂,就是蘇爾維格之歌。從戶外歷經多年風吹雨打,破舊的鐵皮號角傳出來(現在我估計頻寬大概只有從100 3000Hz 吧),悶悶的無法辨認何種樂器演奏的旋律,然後伴隨著老師講話插播和無時不斷的唱片背景雜音。在我那時聽來,不覺得優美,反而有些詭異不祥的感覺。身為班長,擔心的是打掃夠不夠乾淨,清潔評比的評分員來看的時候,會否看到哪裡有重大缺失。然後,若有同學吵架鬧事(尤其天熱時放學前大家都會比較 grumpy),還要想法在導師回教室前平息事端。否則,可能會怪罪到我身上來,使我放學回家後整晚心情惡劣。

當然,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樂曲。到後來國中時代,家裡買了一套讀者文摘出的世界名曲集黑膠唱片,大姊在聽到這曲的時候,我抄下原文名查了音樂辭典,才弄清楚那一段曲名。後來,高中時代,買了卡拉揚指揮的皮爾金全曲,才瞭解了這段音樂在整個組曲中的角色。大學時代,因為普洛唱片的劉老闆(現為音響論壇總編)的大力推薦,又買了發燒片的 Decca 錄音,Øivin Fjeldstad 指揮的版本。在美國密西根唸書,又買了同錄音的 二手London 版。


但是多年來,我自己在播放的時候,卻多只聽組曲的前半部,沒有太多意願放到後來的蘇爾維格之歌。確切原因也說不出來,也許就是這音樂引起的回憶,並不完全是愉快的吧。

Wednesday, July 1, 2015

Tools and Tweaks#4: 數位長條狀水平儀

這是調音響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美國約40元美金可買到。和一般的圓形氣泡式水平儀比起來,有下列優點:

1)測量部位夠寬夠長,可以避開局部的微小凹凸,用來測定較大的物件,像是喇叭。
2)數位顯示,不需要用目測是否氣泡在正中央位置。
3)可以顯示水平至90度及之間所有角度。方便調喇叭的仰角等,一般氣泡式無法達到的功能。








調喇叭是否測邊與地面垂直,或上緣平行地面。






調 QUAD 靜電喇叭前面的仰角。底部有磁鐵,可以吸附在 ESL989 前面的鐵網。






任何有馬達的器材,都應該要水平。






軟式有懸吊的唱盤不適用,但可在硬盤上把水平調得很準確。先測一個方向,





再轉約90度測另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