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8, 2022

認識黑膠的先天限制之一:失真

 黑膠這媒體的失真程度有多高?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大致上可以說,目前有定義且可量化的失真數值,黑膠的失真率絕對遠遠高於CD或其它高品質的數位媒體。但這代表數位媒體有絕對的優勢嗎?那倒也不見得。主要關鍵在於,這些失真的定義,與人耳的聽感之間的關連有多少。

例如諧波失真,人耳對它的敏感度其實很低。用測試訊號及Visual Analyser之類頻譜儀 20 20k Hz 的掃頻實驗。可以明顯看出,黑膠從 2k 左右開始,就會有明顯可見的2倍頻率失真產生。同樣的測試在CD的情況,完全看不到類似的失真情況。但是,黑膠測試時,從喇叭聽起來並沒有感覺,也就是正常正弦波的「嗚」聲,察覺不出更高頻的失真成分。還有,一般公認偶次的諧波失真,對人耳來說是悅耳的,而真空管機「好聽」,多少與此有關。而黑膠聽來高頻比CD舒服,多了2倍頻失真成分,應該也是類似的作用。

另外,從相位方面來看,用黑膠播放強度不高的正弦波訊號時,可以看到波型完整沒問題,但不在固定位置,是會移動的。而CD的正弦波實驗,可以看到波型幾乎完全不動。這代表黑膠播放時,訊號的相位是一直在飄移的,但人耳其實幾乎沒有感覺。此外,一般支點臂,播放一面唱片時,只有在兩個零點(null points)是沒有循軌誤差的。也就是唱針在接觸溝槽的左右聲道時,於多數情況,其中一聲道會早或晚一些些。這樣的時間差,也是一種相位失真,不過多數人也聽不出來。

所以,黑膠的失真,可說比比皆是,無所不在。而目前所定義的各種失真,與聽感之間之關連性,也許並不見得有直接對應。但黑膠播放時的失真數據,卻是用來設定播放系統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失真本身也許不見得聽得出來,但把失真的行為,依據物理原理調至最佳狀態,這就可以使其它目前沒有定義,但人耳卻相當敏感的特性,表現得最好。像是我常講的側向力/抗滑,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