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9, 2017

(Log Scale)昇壓器搭配 MM 唱放,電容負載造成明顯頻響差異的例子

Spectral MCR 唱頭直入 MC:



經過Telefunken 昇壓器,進入MM端,100pF 電容負載:


經過Telefunken 昇壓器,進入MM端,300pF 電容負載:


經過Telefunken 昇壓器,進入MM端,500pF 電容負載:

(Linear Scale)昇壓器搭配 MM 唱放,電容負載造成明顯頻響差異的例子

之前測試 MySonic 昇壓器時,做過同樣實驗,但沒有可觀察得到的差異。

這次的 Telefunken 昇壓器,用 iFi iPhono2 MM 輸入端(阻抗 47k 歐姆)的可調電容值設定,看到相當明顯的差別。而且,逐漸加大電容時,可以觀察到趨勢是 consistent 的演變。

Spectral MCR 唱頭直入 MC:


經過Telefunken 昇壓器,進入MM端,100pF 電容負載:


經過Telefunken 昇壓器,進入MM端,300pF 電容負載:


經過Telefunken 昇壓器,進入MM端,500pF 電容負載:


聆聽室的門窗開或關,造成低頻響應差異的例子

開放或密閉,通常各自會有其利弊。這是一年之前,在友人處的測量,中高頻不含間接音。在這個例子,將左喇叭左後方的門打開,似乎對 80Hz 附近低頻有相當的改變。聽感上確認是有相當的差別。這數據是 1/96 個八度的解析度,窄的高低起伏,耳朵通常聽不出來。如果低頻起伏寬度到 20Hz,多數人應會察覺到差異。另外,這裡如果用較低的解析,像是 1/12個八度的話,60Hz 與 80Hz 的峰值就會併在一起,無法分辨。

關閉:

打開:


Thursday, December 14, 2017

針尖裝在針桿上,常見固定方式之範例

針尖裝在針桿上,常見固定方式之範例:
1)Surface Mounted:用膠水黏在針桿表面。
2)Slot Mounted:針桿上鑽洞,將針尖嵌入。
3)Slot Mounted with Reinforcement:以金屬片與膠水等再補強。
4)其它:如圖4,或許算是 1)的變化?圖5 的Decca 無針桿,算 3)的變化吧?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Image may contain: night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Monday, December 11, 2017

可拆卸唱頭蓋與唱臂間的鎖定誤差

可拆卸唱頭蓋的好處是方便,但唱頭蓋與唱臂之間的鎖定,並不緊實精密,會有角度誤差。從 azimuth/HTA 的數據測量實驗,可以發現,什麼都不動,只把唱頭蓋拆下再裝上,如果沒有回歸到原來鎖定的位置,竟然會造成 4 dB 以上的串音差異。

還好關渡張先生早就發現,用這個小水平儀,可以將鎖定的角度盡量控制不變。就是靠他送我的這工具,才找到該鎖定的確切位置,把串音差回歸到可接受的 0.3 dB 左右(最後一列數據)。

所以唱頭蓋雖然拆裝方便,但在調整好唱頭之後,沒事還是盡量不要去動它,否則調整過程可能要重新再做。




Monday, December 4, 2017

如何從 唱頭+唱放 的類方波測試結果解讀其高頻共振點?

方波的性質,簡單來說就是從零到一的瞬間變動,而且涵蓋了所有的頻率成分。方波測試,理論上等於是給被測試的組件,一個無限快速及無限大頻寬的輸入。從其輸出反應,可以看出它的暫態反應,以及是否在某個頻率存在震盪/共振,等等。
所謂類方波,主要是黑膠刻片時,無法刻出真正的方波,所以只能是近似於方波的波型,如下圖。但所測得的結果,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以前在黑膠全盛時期,英國音響雜誌在測試唱頭時,都會刊出這種測試結果。近年來黑膠雖然有復興跡象,但似乎還很少評論員把這測試恢復實行。

以下是一個唱頭與唱放搭配時的方波測試結果,並且對照其頻率響應曲線。
在波型的頂/底部,可以看到原本是平滑的輸入,變成有不少來回的小震盪。因為是方波是 1kHz 的頻率,所以去數這些小震盪的次數,得到總數約是10個左右───上/下後的第一個不算,因為是 overshoot。所以 1kHz 乘以 10,得到 10kHz。這就對應了頻響曲線裡,在10kHz 左右的突出。
同時,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 1)左聲道的震盪頻率稍微高些,2)左聲道擺振的幅度也較大。這些從頻響圖也可看出趨勢。
左聲道方波:

右聲道方波:
頻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