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3, 2023

氣浮正切臂的先天優/缺點考量及性能最佳化原則之4:供氣與氣路維修保養

 在氣浮軸承,壓縮空氣取代了一般軸承的滾珠或刀鋒,所以空氣也等於是軸承的一部份。供氣不但是讓它能正常運作而已,而且供氣的品質會直接影響到軸承的性能。首先要考慮氣壓的穩定,任何壓力變動或振動都會反應出來,影響到音質。如果幫浦的輸出壓力不高,使用時幫浦需要持續打氣。不論是多安靜,振動多小的幫浦,它輸出的壓力必然存在固定週期的小起伏。氣瓶的角色,就像是電容器處理電壓的波動,可以讓氣壓更接近恆定。理想上最好要整合高壓幫浦與氣瓶,而且裝設了氣壓迴路控制,在氣瓶壓力到達設定值時,就會自動停止幫浦動作,僅由氣瓶供氣。而幫浦如果僅在壓力到低水位時才動作,平常都由氣瓶供氣,就可以讓氣壓更穩定起伏更小。

另外還要注意保持整個氣路的清潔,因此幫浦種類的選擇,要以無油式的優先,否則長久下來,氣浮軸承會容易被殘油卡住。從幫浦出來的壓縮空氣,也一定要將任何水分/雜質都過濾乾淨。尤其是像Air Tangent的圓管,出氣孔非常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地步(如圖1),更容易被雜質卡住,影響出氣順暢。因此建議使用氣浮臂的用家,最好要要定期保養整個供氣線路。同時氣浮臂軸承也要仔細檢查清理,否則性能可能逐漸低落,摩擦力越來越大。

氣浮正切臂的先天優/缺點考量及性能最佳化原則之5:接地與震動處理

由於氣浮臂是在一層空氣上活動,與安裝處的唱臂座沒有固態接觸,即使臂管是用金屬材質製成,在電氣特性上,臂管是屬於漂浮而沒有接地的狀態。因此,如果看到氣浮臂的輸出只有4條線,表示臂管與唱頭並沒有接到地。目前見到的唯一例外,是London Reference,有特別接一條地線至唱頭蓋,因此總共有5條導線出來。其它的氣浮臂,如果是裝電感量低的MC唱頭,也許還不會有問題,但如果裝電感高的MM頭,附近又有馬達等干擾源,就容易產生感應的哼聲。

ET2為例,它的臂管是非金屬材質,臂管內的訊號導線有金屬屏蔽網包覆,這是正確的作法。但是導線離開臂管之後,卻沒有將金屬屏蔽網的導體延伸至唱臂外讓使用者可以去接地,這樣電磁屏蔽作用會非常有限。我安裝ET2的位置,距離實驗室裡Immedia RPM2唱盤的馬達相當近,用電感量高的MM唱頭例如Audio Technica AT95E,就會感應出哼聲。在嘗試各種方法後,目前是用一條細小的銀線,直接將金屬隔離網連接到唱臂塔的接地螺絲(如圖2),這樣就能將哼聲幅度降低20dB左右,整體安靜度與音質細膩度也大幅提升。因為這線只是一般導線拆開後的其中一蕊,因此質量與硬度都很低,測試結果對氣浮軸承的移動沒有影響。當然最理想的方法,是讓這蕊線連同原來的訊號線從軸承的橫管穿過一起出來,但這需要不少的拆解組合功夫,就等以後再說了。

另外,由於氣浮臂是浮在空氣上,對外界傳來的震動,會比其它軸承臂要來得有免疫力。但反之,對於唱頭播放時產生多餘能量的傳遞,都會比傳統臂要差一些。而且,從進氣管連接處也會傳來幫浦運作及氣流產生的震動。我用了老式的有線電話話筒的捲線(光滑商場附近有賣),將進入唱臂前的氣管纏繞拉緊,用來抑制殘餘的震動,在音質上對整體透明度與低頻解析有相當大的幫助。如果有主動式除震台,可以將氣管靠在或鎖在除震台上(如圖3),藉由主動除震將殘餘震動消減。像是Zorin氣浮臂,由於所需氣流量大,即使加了氣瓶,幫浦還是要持續運作。將進入唱臂前的氣管,用螺絲鎖住固定在Accurion主動除震台上,音質上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結語

氣浮唱臂,如同各種唱臂設計,不管是傳統滾珠,單點,雙點,類單點,或各種正切式,都有其先天的優缺點。設計者在選擇了一種基本工作原理之後,就要想辦法去將優點發揮至最大化,將缺點最小化。而且一般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考驗,累積使用者經驗回饋,理解到它的缺點所在然後加以改良,才會逐漸得到接近成熟的產品。此外,以前在專欄文裡數次提到,由於唱頭的特性千變萬化,一支唱臂很難照顧到所有需求。所以用家在搭配時,也要花點心思,並非用簡單的價位思維就必然會有良好結果

氣浮臂的主要設計目的之一,是為了達到正切。但也付出許多其它方面的代價,而且如同前面討論,調整使用與保養等方面,有許多與一般唱臂不同且相對不便之處。Stereophile 雜誌的主筆 Michael Fremer就主張,以他的經驗,這些小問題累加起來,使得氣浮臂的弊多於利。但是,也還有許多的氣浮臂的擁護者,堅持它才是王道。據我這些年來測試各種氣浮臂的經驗,如果調整設定正確且與唱頭搭配良好,氣浮正切臂的確有些音質方面的優勢,是一般唱臂無法達到的。數十年的友人,黑膠教主L先生,從20多年就前開始使用氣浮臂,至今歷經多次維修保養,都未曾改用其它唱臂為主要參考臂,由此可見一斑。

 




氣浮正切臂的先天優/缺點考量及性能最佳化原則之3:側向力的考量,水平調整,訊號線/氣管干擾

 一般傳統支點臂的先天缺點,除了必然存在的循軌誤差之外,因為存在有補償角(offset angle),唱針在溝槽裡運動時,摩擦力的方向,與唱臂軸承中心存在有一個角度,而造成向內的分力。在多數的唱臂設計,是以抗滑的方式來對付,如果設計得當,使用時大多可以將負面影響最小化。那正切臂是否就可以完全避免側向力的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唱頭的針桿與直線正切唱臂之間,由於唱頭製作及安裝時的誤差等因素,是不可能完全平行的。只要兩者之間存在著非零度的夾角,播放時唱針受到牽引的力量,向內或向外側向力還是會產生。而且在直線正切臂的情況,由於慣性質量較高,受到任何微小的側向牽引時,加諸於唱針與針桿的壓力,會比支點臂還要高出許多。

水平的校正,對任何一種唱臂來說都很要很精準,才能讓唱頭發揮最佳音質。而在直線正切臂的場合,由於橫向慣性質量高,任何傾斜都會產生更大側向力。所以除了音質上的考量,這也是延長唱頭壽命,避免唱頭損壞的必要條件之一。故而在觀念上,要把水平校正視為減低側向力的一個關鍵環節。建議步驟如下:

1)在安裝唱頭之前,要先確認針桿是否有可觀察得到的歪斜。若有歪斜,在鎖定螺絲時要加以補償修正,讓針桿盡量平行於臂管。然而即使如此,也不可能作到完全平行,還是會有些許誤差,必須用接下來調整水平的步驟一起修正。

2)用精密度足夠的水平儀,將唱盤轉盤表面調至完全水平。

3)藉由調整唱臂的安裝螺絲,於零針壓狀態,把臂管調整到不會橫向移動。但重要的是只調整唱臂,不去動唱盤以維持轉盤表面水平。這時還要特別注意觀察,在零針壓狀態,輸出訊號線對唱臂移動的影響。尤其是在唱片外圈與內圈位置,是否有拉扯或阻撓的現象。目前我的處理方式,是如圖1裡,用喝珍珠奶茶的吸管將訊號線架高,而將來自訊號線撓性的拉扯降到最低。而Air Tangent的訊號線輸出端,有一個塑膠套管可以旋轉來調整安排線的角度(如圖2),是相當聰明周到的設計。

4)播放無溝紋的唱片或最好是完全平的LD片(如圖3),如果唱臂會往一個方向移動,代表還存在明顯側向力。這時要稍微修正3)裡的唱臂安裝螺絲來補償,但是如果發現要修正很多,就先回步驟1去確認針桿角度,修正後再回來這步驟。不過有些氣浮唱臂,固定於唱盤的螺絲並不能用來調整水平,這時候就只能靠調整唱盤的水平來作修正。

5)播放一般用來調抗滑的測試唱片,看或聽兩聲道的失真大小是否接近一致。如果不是,代表唱頭所受側向力還是相當大,就要再回去前面4個步驟,重先調整確認。






氣浮正切臂的先天優/缺點考量及性能最佳化原則之2:慣性質量

 在與朋友在討論唱臂的設計時,不時會有人說,那將正切唱臂做得和刻片機的動作原理一模一樣,不就好了嗎?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問題卻並非那麼單純。首先要瞭解的基本差異是,刻片機刻片時,從外到內圈的移動,是主動式的運動。也就是說,刻出來的溝槽往內以螺旋轉入,是由刻片師決定以何速率來推進。但在播放唱片時,唱臂是處於被動的狀態。它由外往內的運動,是由溝槽導引唱針,施力於針桿,然後帶動唱臂所致。這時,克服唱臂軸承的摩擦力及移動慣性質量所需的力,就幾乎都由唱針與唱頭來承受。而且,因為唱片在壓製時,一定存在某種程度中心不正的情況,所以唱頭的針尖與針桿,持續地存在內外交互搖擺的運動。因此,如果唱臂的慣性質量較高或移動時的摩擦阻力大,加上唱頭所受的外力隨時都在變更方向,由此可以想見,針尖與針桿受到來回的側向力度是相當可觀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考量,我們要記得,唱頭的發聲,是靠針尖的上下左右振動帶動發電機構產生的。所以,假如唱臂的質量太輕,輕到隨著針尖同時一起同步運動,那唱頭就無法感應到這些振動,失去了溝槽裡的資訊。因此,唱臂在垂直方向要提供適當的針壓,而且水平與垂直方向都要有足夠的慣性質量,來提供一個穩定平台,讓針尖可以忠實地拾取溝槽裡的訊息。此外還要考慮到與唱頭搭配時,低頻共振的問題。如果太高,已經到音樂訊號的低頻範圍,就會造成低頻響應的問題。而太低的話,接近唱片偏心或不平的頻率,又可能引起抖動的問題。所以要設計一支可以與多數唱頭搭配的好唱臂,需要考量的因素,有相當的複雜程度。而以上這部分的考量,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一般支點臂,重錘位於槓桿之後,因此在橫向移動時,整個移動部分的質心,距離軸心支點不遠,所需的力並不大───像是 Graham Phantom唱臂的設計,質心就非常接近支點。而直線正切臂(包括氣浮與滑輪式在內)的先天問題,在於整個槓桿的支點,等於在無限遠之處,而所有移動部分包括重錘等,都在支點之前,所以橫向移動時的慣性質量,會比多數的支點臂高出甚多。在唱針要帶動整個唱臂往內或外移動時,負擔會比較重,且在反應上也會略慢一些。因此,多數直線正切臂的設計者,會盡量用輕而短的臂管,來減少這種負面效應。但是,輕的臂管,與懸吊硬的唱頭,在搭配上就可能有些問題會產生。而短的臂管,也要面臨對唱片起伏不平特別敏感的問題。而前面也提到過,質量太輕的臂,又可能無法提供讓唱頭穩定發聲的依靠。

另外一個要考慮的情況是,如果將質量大的直線正切臂裝在軟式懸吊的唱盤,它的可動部分移動時,由於質量高,將會造成重心位置的變化。像Linn LP12唱盤,本身的彈簧懸吊很軟,直線正切臂在播放唱片外圈與內圈時,會使懸吊起來的轉盤與唱臂部分朝一個方向稍微傾斜,引發側向力的顯著變化。因此,質量大的直線正切臂並不適合安裝在這類唱盤。

與唱頭的搭配也需要一些特別考量。假如是用一般中等順服度的唱頭,由於直線正切臂的橫向質量大,橫向的低頻共振點就會比理想的10 Hz低,會到7以下。如果是順服度再高一些的唱頭例如20單位,共振點甚至會到5Hz或更低。這樣造成的問題,是如果唱片有中心孔不正的情況,就可能發生震盪現象而會跳針。即使沒有跳針,這些緩慢的來回擺動在某些場合也可能會引起些許頻率飄移。所以從這角度來看,直線正切臂應該要搭配順服度低的唱頭,來提高整體低頻共振頻率而避開問題。但是唱頭順服度很低,又可能會造成縱向的共振點過高,對低頻訊號的再生不利。

如前面所說,由於橫向的慣性質量高,對唱頭針尖可能造成的壓力,會比平常的支點臂來得大很多。近年來我幫許多朋友檢查唱頭,發現到針尖兩側磨損不均勻的情況,大多數是使用直線正切臂。尤其是有些氣浮臂使用者,喜歡將氣壓調得比規格所需還低,認為可以得到較厚實的聲音表現。在某種程度上,這會把橫向慣性質量變得更高,的確有利於低頻的再生。不過當來自某些原因,例如水平歪斜或唱片中心孔不正等,而形成側向壓力時,唱頭針尖及阻尼等部位就受到非常大的壓迫,日久很可能形成唱頭損壞。


氣浮正切臂的先天優/缺點考量及性能最佳化原則之1:正切

 正切(tangent)的意義,是在播放唱片的整個過程當中,唱頭針桿與以轉盤中心的一個圓形,會形成切線的幾何關係。也就是說,任何時候從針尖拉一條直線延長,通過轉盤或唱片的圓心點,會與針桿形成90度直角。從播放時的實際動作來看,正切代表的就是針尖兩側播放的時間差為零。而因為刻片機是以正切的方式來刻片,所以許多人都自然地認為,正切臂一定是比支點臂要好。但實際上,是否真的如此,要從幾個方面來思考。

雖然從巨觀的角度來看,正切臂只要調整正確,播放時唱針的位置,是會循著正切線往內運動。但從微觀的角度,微小的誤差,還是會來自於唱臂軸承的「間隙」,以及移動時,因為較高的質量等因素引起的遲滯現象。像氣浮臂的軸承,是靠壓縮空氣支撐起來的。不論壓縮空氣的壓力有多高,在邊緣氣體排出的部分,壓力必然會急遽降低,所以氣浮軸承的剛性在這裡也會減低,形成間隙,在受力時難免就會有搖擺的現象。再加上較高慣性質量的牽引引發的遲滯現象,這時就會造成微小的循軌誤差。換句話說,正切臂上的唱頭針尖的正切移動,從微觀來看,事實上是一連串的小型圓弧運動所組成,而每個圓弧都會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循軌誤差。這些小誤差的影響會有多大,就視產品個別設計及加工的精密度而定。

安裝唱頭時,直線正切臂所需的尺規與一般支點臂不同。如圖1裡,它套在唱盤盤面軸心,然後尺規表面有一條直線由外通往軸心的正中心點。調整唱頭時,要讓針尖在最內側靠近轉盤中心的位置,與最外側靠近轉盤外緣位置時,都要準確落在這條直線上。其它要特別注意到的細節,還包括唱頭安裝在唱頭蓋上時,螺絲孔通常還是會比螺絲的直徑大一些。因此唱頭的位置,還是有些扭轉的空間。如果唱頭的針桿確定是正的,那就要確認將唱頭與唱頭蓋之間調整至完全正交/平行。如果針桿有些歪斜,或者用顯微鏡檢查時發現針尖安裝於針桿的zenith角度不正,那就要從這裡作一些修正。



氣浮唱臂的基本原理與分類

 黑膠曾經還是主流媒體的1980年代之前,氣浮正切臂並不多見。由於精密加工業的進步,在黑膠復興的今日,氣浮唱臂在市面上變得比較常出現。氣浮臂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實相當簡單,就是用壓縮空氣維持固定間隙內的空氣薄層,取代一般軸承的滾珠或刀鋒等,讓唱臂可動部分懸浮其上。播放時讓唱臂與唱頭可以隨著唱片溝槽的帶動,上下且內外自由移動,而且重點在於臂身運動時不會形成固態介質之間的摩擦。但要維持可動部分穩定懸浮,而且在氣體進出流動與唱臂移動時不致引發機械性質的變化,就有相當程度的挑戰性。還有像是壓縮空氣的來源,其壓力穩定度與氣體純淨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氣浮軸承的性能表現。而唱頭輸出訊號線或某些設計裡提供壓縮空氣的氣管,也是會造成干擾運作的主要顧慮。此外還有慣性質量的考量,與一般支點臂不同,在後面會詳細討論。

目前看到的氣浮唱臂,其工作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型。最常見的是像ForsellLondon ReferenceThe Cartridge Man),Air TangentZorin的設計。如圖1London Reference的軸承,圖2Zorin。進氣是在固定,有微小氣孔的圓管,可動部分的套筒浮在圓管之上。這類的氣浮軸承,性質上大多屬於壓力較低,氣流量較高的設計。尤其是Zorin,幫浦的出氣量高達每分鐘20公升之多。這類設計的好處是構造簡單,而且可動部分可以做得相當輕盈。但是氣流量高而壓力低,空氣的進出容易形成擾流現象。而氣孔與氣孔之間的空隙,可能造成壓力的不穩,加上移動的臂身輕,播放時要維持穩定運作是設計師要克服的挑戰。

第二類氣浮臂例如Versa DynamicKuzma(如圖3)等,進氣位置是在可動部分,所以可動部分除了訊號輸出線,還要有供氣管與之連接。這類多半屬於壓力高,氣流量較低的設計。高壓的氣浮軸承剛性高且壓力較穩定,會有其音質上的好處,但加工上需要較高的精密度,搭配使用的供氣幫浦的規格也較高。而且由於氣管是附著於可動部分,再加上輸出訊號線,可能會對播放時的臂身形成較多干擾。

第三類像是ET2唱臂,壓縮空氣進入的是固定部分環繞在外,軸承可動部分反而是金屬長形圓管。這類氣浮軸承內的壓力會比第一類的高一些,而氣浮軸承的面積大且包覆完整,運動時比較不會像其它有出氣孔的設計,在孔與孔之間有壓力的起伏,動作時會較穩定。但是這樣的軸承,可動部分必須做成Z字形,比較複雜,且可動部分的質量可能會比較高。

就像所有的工程問題,這些不同的設計,都各有其先天的優缺點必須去面對克服。使用者也要在理解其原理後,讓它的優點發揮,且盡量規避其缺點。





Saturday, March 4, 2023

何謂唱臂側向平衡及其影響



唱臂的縱向平衡(longitudinal balance)就是一般看到的,用唱臂軸心後方重錘來平衡軸心前方,包括唱頭在內的負載,來得到合適的針壓。而側向平衡(lateral balance)所指的,是從正前方觀察唱臂,在其軸心點的內外側,整體的受力是否相等。一般支點臂,由於唱頭安裝處有補償角的存在,因此唱頭質量形成的負載,很有可能在唱臂軸心兩側會不一致。唱臂軸心的內外側,受力不平均,會造成什麼後果?概括來說,受力不均,必然會造成軸承轉動時,在不同角度位置,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平均。至於所造成的實際影響,這就要看是哪一種軸承設計,要各自分開來討論。

一般傳統滾珠軸承,在動作方向的平面轉動時,內部的滾珠會隨著滾動。滾珠與它們滾動接觸表面的面積很小,換算成壓力就很大,所以兩者的材料都要有相當硬度,才不會產生變形凹陷,並且使轉動時的阻力減至最低。當軸承受到外力負載時,滾珠與接觸面在規格內的承載下,用肉眼觀察是不會有變形出現。但是如果用微觀角度去看,還是會有極微小的形狀變異。這也是負載越大,軸承運作時遭遇的阻力會越大的原因。如果軸承所受到的負載不平均,就會造成朝其中一個方向轉動時的阻力較大,反方向較小。當唱臂在上下擺動時,會傾向於朝摩擦力大的那個方向轉動偏移過去。唱臂的設計製作,一般來說主體本身的質量分佈都是平均的,所以軸承負載應該也是均勻。只有在安裝唱頭之後,才可能會產生負載不均。在近年來為主流的J型唱臂的場合,如果唱頭安裝的位置不會偏離臂管中心線很多,即使裝了質量大的唱頭,中心線兩側的負載還是會接近平衡。圖1Linn Akito唱臂,它的唱頭安裝處,中央差不多對準了唱臂軸心,理論上唱頭的輕重不會影響側向平衡。如果J字的補償角彎曲部分,完全落在中心線的內側,就會造成軸承內側的負載較高,應該要在中心線外側加上適當質量來平衡。而除了日本出產之外較少見的S型唱臂,軸心後方掛重錘處,是偏向反向外側的角度。如果前方安裝的唱頭質量大,為了取得縱向平衡得到適當針壓,後方重錘一定也會往後調整,連帶也往S字尾端的外側移出去,因此理論上側向平衡可以維持不變。圖2Technics SL-1200GS型唱臂,沒有提供側向平衡的調整機能。圖3FR64也是屬於S型,但有側向平衡的調整裝置。

單點軸承的唱臂,如果沒有另外的穩定裝置,側向平衡會直接反應在唱頭的azimuth/HTA角度。如果有一側的負載受力較多,就會像是天秤一樣,朝該側傾斜。如圖4Immedia RPM唱臂,用重錘兩側的平衡錘,左右移動來調整到所要的azimuth/HTA角度。由於單點軸承的尖端通常都很小,除非整支唱臂調整到很歪的地步,軸承內外側受力的差別不會很大。但另外要考慮到的是,沒有其它穩定裝置的單點臂抗滑機構,作用時也會影響到側向平衡及azimuth/HTA角度。在絕大多數的單點軸承唱臂,抗滑力的施力點都與軸承之間會形成縱向的力臂,施加抗滑力時就必然造成唱頭/唱臂(從正面觀察)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改變azimuth/HTA角度。因此許多單點臂在設計時會將質心/重心盡量壓低,來減少這種效應的產生。但是由於唱片的中心孔位置都或多或少有偏差,播放時還是會形成來回搖擺的情況。

加上輔助穩定的單點軸承臂,一般稱為「類單點」。由於有加了穩定裝置,唱臂在運作時,azimuth/HTA角度比較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沒有達到側向平衡,雖然唱臂看起來不至於歪斜,卻會使這穩定裝置受到不平均的負載作用力。而當唱臂在播放唱片,順著溝槽帶動到不同迴旋角度時,穩定裝置受力不一致所造成的問題就會出現。Graham Phantom屬於此類,在這有比較詳細的討論:https://bingrungtsai.blogspot.com/2022/03/graham-phantom.html

刀式軸承的場合,一般唱臂設計都是用它作為垂直方向上下擺動的軸心,橫向轉動還是用傳統滾珠軸承,SME30XX系列與日本SAEC的唱臂算是典型的代表。刀式軸承的兩個刀鋒分別在唱臂軸心點內外兩側,跨在V型軸承架(如SME)或另一刀鋒(SAEC)上。如前面所提到,這些唱臂因為唱頭蓋所在處的補償角而形成是J型臂,兩側的刀式軸承與下方的滾珠軸承,先天上所受負載都會有些不均勻。而且刀鋒接觸面很窄小,任何負載的差異都會被放大成為很大的壓力/摩擦力差異。因此這類型唱臂,幾乎都有側向平衡的調整機制。圖5SME 3010R,顯示它的側向平衡調整機構,除了內外側移動之外,還可將上面重錘前後移動來調整針壓。

直線正切臂的場合,由於唱頭安裝處沒有補償角,不會因為來自唱頭質量而引發側向負載不平均的問題。但由於軸承橫方向的寬度較大,因而容易發生兩端負載不一致的情形。而且橫向移動時的慣性質量,會比一般支點臂要大很多。因此若沒達到側向平衡,負面的影響會更嚴重。如果是氣浮臂,在氣浮軸承的兩端,任何微小的負載不均,都會使唱臂朝一個方向移動,對唱頭施加側向壓力,這與唱臂未完全水平的效應是一樣的。至於滾輪式的正切臂(例如Clearaudio出品的),幾個滑輪所受的負載若不平均,也會形成與軌道摩擦力不一致的情形而影響到運作。至於來自輸出導線與氣浮供氣管的影響,主要是在側向力方面,與軸承負載的關連性不大,之前在側向力與抗滑一系列文裡已經討論過,不再重複。

支點正切臂(例如Thales出的)的機械結構相當複雜,唱臂上有多個不同作用的軸承。側向平衡與否,所造成的影響很難分析。一般來說,建議不要裝質量太重的唱頭,而且最好是原廠有測試過,動作起來確認沒問題的品牌型號。這樣即使側向平衡無法調整,也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

直線支點臂(例如Viv Lab的),由於唱頭安裝處沒有補償角,也不像直線正切臂軸承橫向的寬度大,因此只要唱盤的水平夠精準,側向平衡的問題比較不用考慮。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器材:黑膠唱臂篇

 市面上的唱臂無論是任何價位,不管是屬於傳統滾珠,單點,類單點,刀式或各種正切式等等,在實際安裝使用且仔細觀察分析之後,都必然會發現其設計/執行上的優缺點。設計者在選擇了一種基本工作原理之後,就要想辦法去將優點發揮至最大化,將缺點最小化。

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唱臂設計者,對唱頭的製造與運作,理解不夠深入,所作的一些基本假設,只有在少數唱頭的情況成立。由於唱頭特性千變萬化,無法全部涵蓋,即使有了盡可能周全的考量,然而在推出新型唱臂之前,不可能與市面上所有的唱頭都搭配測試過。而且唱臂又要安裝在各種不同唱盤,因此一個唱臂產品很難全面照顧到所有需求。所以通常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考驗,經過使用者在各種情況下用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問題,回報給設計者。經由這些實際經驗的累積,理解到它的缺點所在並加以改良解決,才會逐漸進化為完成度高,且接近成熟的產品,乃是不可或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