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0, 2021

首刻版 ED1 黑膠音效必然最好?

追求「ED1」首版,如果為的是像收集古書的第一版,以珍稀為前提,算是有些道理。若盲目認為首版就一定音效最好,多半是受到同儕間吹捧的影響,算是將「稀有」與「好」互相混淆的價值判斷。而且花了那麼多錢買到的片子,就像用高價買的名牌器材,聽的時候「催眠」的效應很強,多數人必定跟著起鬨大讚好聽。同時,買賣雙方為了維護市場價格與自尊,也必須堅稱首版之優越性。 

在錄音完成後,一般的多音軌錄音,都還要經過混音處理,製作成二聲道的工作母帶,才來刻片。「ED1」首版所代表的,是用這工作母帶所刻的蠟盤裡,第一個得到認可而拿去從事後續程序,所產製的唱片。這樣的第一批產品,「有可能」音效會最好,因為工作母帶播放多次之後,會有損耗的狀況。因此在所用的第一個蠟盤無法再用,用後續再刻蠟盤所產製的唱片,理論上是會比較差沒錯。但是,對刻片過程稍有瞭解就會知道,如果工作母帶還是在接近完美的狀態,而刻片師「手氣」好,甚至不同人來刻片,說不定會得到比首版更好的音質。 

前面所說還是用同一工作母帶的情況,像現在一些專業出發燒級重刻片的廠牌,如Analog Productions,Speakers Corner等,拿到原始錄音母帶而非已經使用過多次的工作母帶來製作。除非母帶本身已經嚴重衰老,否則用現階段最佳硬體,像刻片機(至少轉速就準確多了)與刻片頭就比幾十年前進步很多,加上專業刻片師又不必擔心一般消費者的唱頭無法播放刻得「太兇」的音軌,然後用高級塑料壓得的唱片成品,比首版得到更好音效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但就像器材系統是否「好聽」是主觀意識的判定,這些優質重刻片或者是首版比較「好聽」,又會牽涉到是否使用音質中性的系統來聆聽,及上述「催眠效應」等心理因素。

我自己的情況,以前在美國追求稀有名盤的時期,也花了很多錢買首版唱片。當重刻片開始出現時,用當時的系統聽,覺得還是原版比較順耳甜美。然而隨著音響經驗的增長,器材系統及唱頭唱臂調整的技能進步,逐漸的就越來越少去聽原來的首版片,覺得Classic Records等高品質重刻片,會比較接近錄音的原始樣貌,而不是舊時首版常見的,隔了一層朦朧甜美的薄紗。不過,還是有許多人認定原版聽起來最好。從邏輯上來說,如果心態上已經定義了什麼是最高典範,任何與之有所不同之處都當作是缺點,那當然就無話可說了。 不過近年來,從事重刻的廠家很多,多數拿不到原始類比母帶,只能用拷貝過,或甚至數位化的版本來發行,最後得到的唱片音質往往令人失望。這讓許多剛入門的新手為之卻步,也使重刻片蒙上壞名聲。因此我在挑選重刻片時,與多年友人/前輩的黑膠教主L先生一樣,一定會確認所使用的刻片母帶來源。除了上述的這些有名望的廠家之外,其它牌子的就必須有標註音源是來自於原始類比母帶的,才會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