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4, 2022

抗滑與側向力基礎概念之5:抗滑不當/側向力所造成的音質影響

 有不少名人專家會說,他們試過把抗滑調大調小或不用抗滑,都聽不出差異。如果他們用的那個唱頭,剛好屬於阻尼較軟的類型,在播放多數音樂訊號時,不管側向力如何,聽不到失真或破聲乃是正常的事情。前文所說的,側向力使針尖運動軌跡變形,而引起串音/分離度偏差雖然存在,但對未曾仔細去聆聽比對過立體聲音場的人們來說,並不容易察覺。但事實上,我在幾次演講的場合做過示範,提醒大家該去聽哪些重點之後,絕大多數參加者都聽到了抗滑正確與否的差異。

例如之前在台中演講時,即使用的是阻尼非常軟,循軌力超強的Shure V-15V唱頭,將Technics SL-1200G唱盤附的唱臂抗滑關掉,播放弦樂四重奏時,明顯可以聽出,左側的兩支小提琴位置往左後方後縮,而右側的中與大提琴則往前方突出。整個音場的前緣,會從左喇叭後方到右喇叭前方,拉成一斜線。音場後緣,也呈現左深右淺的狀態。播放大型管弦樂曲時,左方的小提琴組明顯比右方的中/大提琴來得後退,而右後方的低音提琴與銅管樂器都往前衝,幾乎沒有可辨認的層次,而且低頻線條顯得渾濁。

把抗滑調至正確大小後,四重奏的樂器左右與前後位置就成為對稱的梯形了。播放麥克風擺得較近的錄音,這時小提琴的動態與穿透力會表現出來,在調整正確的系統,可以令人感受到能量的爆發力,但又不會刺耳。如果系統的音質有缺陷,則可能會造成比不用抗滑時要來得刺耳的表現。管弦樂的話,除了弦樂會有類似趨勢之外,低頻線條會變清晰,右側樂器也會後縮,銅管位於低音提琴後方的正確深度。但在有些系統,低頻響應不夠線性,則可能會給人低頻量感變少的印象。我們要記得,一個正確的調整設定,往往會暴露出系統已經存在的缺失,也就是工程上「最弱環節」(the weakest link)的概念。這是音響玩家應該要有的健康心態。在這時,如果選擇正面去面對且處理新發現的缺失,整體音質就有機會進展到更上一層樓的階段。

許多國內的資深玩家,不坐在正中間位置聆聽,不重視音場表現,又喜歡甜美順耳的弦樂,低頻還要「足」,所以很有可能不用任何抗滑時,反而會比較接近他們認為「悅耳好聽」的聲音。除了系統可能存在的音質平衡問題,另外可能的原因,或許是調整的方法不對,施加的抗滑力太小或太大。同時其它參數例如azimuth/HTA,在更動抗滑設定後,也未曾去連帶調整補償。或者所用唱臂的抗滑機制,本身就有設計與執行製作上的問題。此外還有可能是年代久遠的老唱臂,其抗滑機制已經不是正常狀態。因此在這些情況,一方面抗滑的設定強度也許有偏差,而另一方面抗滑機制引發的負面影響蓋過了正面效應,造成聽感上反而變差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