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4, 2023

唱臂長/重就是好?

 以前的年代,12吋唱臂並不多見。近年來的趨勢,唱臂的長度長,質量重,似乎已經成為高價品的必備條件。除了12吋臂幾乎每個廠牌都要有之外,還不時出現更長的機型。去問用家為何要購買價錢高出甚多的加長版本,多數的回答是「循軌誤差較小」,「所需抗滑力較小」。

然而從學理上去分析計算,以同樣切線(例如Loefgren A DIN)安裝調整唱頭至完美的狀態,12吋臂比起9吋臂的最大循軌誤差,只有很小的一點點好處。況且一般人以視覺方式安裝調整唱頭循軌角,即使用了最好的工具,唱頭的安裝也無法完美,而且誤差的角度都會超出長短臂之間的差異。

至於長臂所需的抗滑較小,更是認知上的謬誤。許多人以為唱頭安裝處的補償角(offset angle)在長臂上較小,就會引發較小的向內側向力。而事實上,向內側向力的來源,是針尖與溝槽之間的摩擦力方向,也就是唱頭針桿的延長線,與唱臂軸心之間的直線距離形成力矩。而這個直線距離,不會因補償角的大小改變。所以同樣的唱頭,裝在同型唱臂的長或短版本,播放時所產生的向內側向力是相同的。

而較長臂連帶造成的是質量較高,同樣的唱頭與之搭配,必然會得到較低的低頻自然共振點。這對阻尼硬的唱頭是好事,但是阻尼較軟者就會有共振點過低的問題,音質暫態顯得偏遲鈍,低頻似乎更突出。現今市面上許多長臂的質量都超高,主要為的是顯得有份量而值得其高價位,幾乎所有唱頭裝上去都會有共振點過低的現象。而一般消費者對這都沒有概念,反正唱臂較長,看起來滿足。而且付出較多的金錢,得到的音質不同,心理上就認定必然是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