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5, 2016

唱頭上緣水平,VTA/SRA 就一定是對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最近看到幾個例子,還差得蠻多的。

很多人反對SRA調到92度或其它90度之外的角度,其實都是想當然耳的反應。因為自己正在用幾度在聽,都自以為曉得,但實際上不曾用顯微鏡確認過,是不可能完全清楚這角度到底是多少。說不定實際上已經是在用92度甚至更高的角度在聽。

不提針尖裝在針桿都有+─2度的誤差,光是針桿的安裝,誤差有時都令人下嚇一跳。

下圖是一個1個月新的唱頭,上緣水平時,針桿角度超過30度,而線/桿夾角顯示110度左右。所以這時SRA超過了100度。








下圖是剛開封的唱頭,上緣略低於水平時,針桿還有34度。而線/桿夾角約111度,所以SRA也超過103度。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6

兩個由 Van den Hul 換針整修過的唱頭

兩者之針尖形狀類似。一個是 Roksan Shiraz,一個是 Decca。Roksan 的針桿不知是否原有,現在很少看到如此模樣的。其線/桿夾角115度左右,也不太尋常。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6

唱頭廠方說明書說 tracking angle 是22度?

廠方說明書說 tracking angle 是22度,但唱頭上緣水平時,針桿有30度以上。昨天過去,用顯微鏡看來,線/桿夾角應該是120度,所以針桿31度左右時,SRA應約91度。已經請主人寫信去問,說明書的22度是否錯誤。
The user manual specifies the tracking angle at 22 degrees, but when the top of the cartridge is level, the cantilever is angled at more than 30 degrees. From the microscope shots, the angle between the contact line and the cantilever is about 120 degrees. As such, the SRA should be around 91 degrees if the cantilever is at 31. I have asked the owner to write to the manufacturer for clarification.



Friday, December 9, 2016

OmniMic 測試軟體試用心得之一

比較有無殘響的結果,可以看到一些平時不易察覺的房間特性。例如:15 kHz 以上的上揚,是後排座椅,沒有人坐的情況,椅背反射高頻造成。 稍感到意外的是,Quad 靜電喇叭的高頻竟然有到接近 20 kHz。


這是用 "all" 的設定,包含殘響:

用 "blended" 去除高頻殘響:

對應的 impulse 響應:






Tuesday, November 15, 2016

找尋破聲根源的迂迴過程,PART#2,11/15/2016

主人請老師傅清了唱針。看來是乾淨多了,但針尖似乎還是有疑似磨損的問題。聽起來聲音是不太會破,不過高頻訊息量感覺少了。THD% 顯示左聲道接近8% ,右聲道差不多 9%。但其中約5%是2次諧波失真,所以可能耳朵聽不太出來。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6

詳細又有教育性的唱頭說明書:EMT

除了規格之外,還解釋了各個參數的意義及設定方式。裡面也特別提到VTA與SRA的差別與關連性,還特別強調SRA比較重要。

In addition to specifications of the cartridge itself, the manual also explains the meanings of key setup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recommended method in getting them right. It even goes to the extent of emphas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TA and SRA, also arguing that the SRA is more crucial than the VTA.





找尋破聲根源的迂迴過程,11/9/2016

(感謝同行的L先生及C先生的參與與協助)

昨晚被邀至板橋 figure out 為何一台唱盤播放唱片時常有破聲。這是第一次去這位先生家,在沒見到系統之前,我猜測八成又是抗滑的問題。

測試前,先試聽一下,果然破聲相當普遍,鋼琴聲稍大就出現了。接上電腦用 Visual Analyzer 看,300Hz 測試訊號顯示,從50 micron 的強度,失真就很高,同時右聲道THD高出左邊很多,有5倍以上───在一般狀況這就是抗滑太小的典型現象。但是,嘗試把抗滑調到最大或完全沒有,得到結果都類似,這時有點懷疑唱臂抗滑裝置是否有問題。不過,用無溝槽唱片測試,唱針居然都不太動,顯示抗滑有效果。但為何左右失真差這麼多?是因為循軌誤差很大嗎?用尺規檢查,唱頭安裝角度是有些偏差,修正之後再測,結果還是類似。

接著用 Adjust+ 測一些唱頭的健康指標。發現分離度不佳,左右串音差異很大,而且絕對值才─25和─18附近。看頻率響應,發現高頻有些許異常現象。再看整體THD,竟高達9%左右 。這時,開始懷疑唱頭可能有些問題。

用顯微鏡看,發現一些奇特的現象。(BTW,針桿是鑽石材質的。)


右側:



左側:



右側:



下方:



看起來,針尖除了最尖端,其它部位都被某種物質包覆住了。所以小聲時還好,但大聲時,溝槽較寬深些,包覆物就會與音溝摩擦,產生不該有的失真訊號。至於為何會變成這樣?用家說,唱頭剛來還新的時候,聽起來沒問題,但2年之後,開始出現破聲狀況。猜測可能是,固定針尖的膠質發生變化,失去固定效果,使得針尖逐漸凹陷,或者膠質融化流下,覆蓋了針尖。

Tuesday, November 1, 2016

檢查相當新的 Ortofon A90 針尖

該型已經停產,這是朋友買到的存貨,用了2個月左右。

雖然用得不久,也是蠻髒的了:



清潔後:



線桿夾角是常見的110度。高倍率看起來,固定針尖的膠水有點快沾到針尖接觸唱片部位:




用錄音帶當轉盤皮帶的注意要點之一

朋友借我A牌唱盤來測試/評論,它是以盤式錄音帶來當做傳動皮帶。剛開始測轉速時,除了太快,需要調整之外,在修正後,還看到顫抖率(flutter)很高。擺動的灰色區域大到差不多是老惰輪傳動盤的程度:

 用肉眼觀察皮帶的運動,發現有一週期性的區域,造成轉動不順暢。拿起來一看,原來就是錄音帶接起來的地方,有一小截膠帶,稍稍厚了一些,形成突出。把皮帶翻轉過來,膠帶朝外,再測一次,就好多了,顫抖率降到原來一半以下:



Tuesday, October 25, 2016

古早(型號)的唱頭之3:Denon 103R

廠方還在生產,型號是很老,但唱頭算新,約半年左右。它是用圓錐針,中心線與針桿夾角才100度。所以播放時,針桿與水平夾角10度左右時,SRA才會是90度附近。






測量頻響及THD都正常,azimuth/HTA 因唱臂很難調,奮鬥數小時僅能到此地步。但它的分離度算是相當好,超過一般高價頭。







Thursday, October 20, 2016

古早的唱頭之2:Spectral MCR

這次從美國帶回來,另一個年代久遠的唱頭 Spectral MCR。20年前左右曾經是TAS的HP的參考標準之一。它也是 Lyra 代工的,年代與 Clavis 差不多吧。約10多年前在舊金山買這台2手 Linn 時,那個老美便宜賣這舊頭給我。





針尖/針桿看起來與後來 Lyra 的頭不太一樣。量起來線/桿夾角是115度,與現在常見的110度不同。上緣水平,正常針壓放在唱片上時,針桿與水平夾角是25度左右,所以這時SRA是~90度。





裝在 Linn 唱臂,不能調 azimuth/HTA,但測起來分離度出奇的好,勝過多數今日的新唱頭。 頻響誤差也在+-3dB內,THD看來也還可。要再找時間用顯微鏡更仔細看一下針尖。












Wednesday, October 5, 2016

MM唱頭的負載與高頻響應

許多人認為MM頭的高頻不如MC,其實和唱放的併聯負載有關。MM頭因為本身電感值較高,用一般47k歐姆的阻抗負載,若又沒有恰當的容抗,會造成高頻從幾kHz就開始衰減,詳情可參考

http://www.tnt-audio.com/sorgenti/load_the_magnets_e.html


Friday, September 30, 2016

古早的唱頭:Monster G2000


Monster G2000的針尖和針桿,幾乎和現在 ZYX 的一模一樣,果然是出自同一個人的設計。除了灰塵多,看來狀況還可。正面看是順時針歪了約2度,用Adjust+ 來調也顯示,要逆時針旋轉補償──這問題和ZYX的也有點像。

此外,注意線/桿夾角也是 110度。








該系列唱頭規格,除頻寬窄一些,針壓輕一點,其它與ZYX的也類似:

Low output moving coil with microridge stylus
Output voltage : 0.2 mV (3.54cm/s, 1kHz)
Frequency response : 10Hz - 75 kHz

+/- 1 dB : 20Hz - 20 kHz
Channel separation : >30 dB (1kHz)
Channel balance : <0.5 dB (1kHz)
Recommended tracking force: 1.8 gm.
Tracking force range : 1.5 gm. - 2.5 gm.
Compliance, Horizontal : 15 X 10 (-6) cm/dyne
Vertical : 12 X 10 (-6) cm/dyne
Trackability : >80 micrometers/1.8 gm. (300Hz)
Internal impedence : 4 Ohms
Recommended load : >100 Ohms



這裡有關於該系列唱頭的討論。http://www.audioasylum.com/cgi/vt.mpl?f=vinyl&m=961179&VT=T

測起來健康狀況還算不錯:頻率響應很平直,分離度也及格,就是 THD高了些。






Monday, September 5, 2016

再次驗證用 Visual Analyzer 頻譜功能檢測交流哼聲的重要

這次來美國家中,沒帶以前用的TE唱放,而是買了一台減價的 PS Audio NuWave 唱放。結果接上原有系統,發現有哼聲。試來試去,各種接地方法都用了,耳朵還是聽得到。

最後,接上電腦,用 Visual Analyzer 看頻譜裡 60Hz的成分高低,才發現,並不是這些接地方法都沒效果,而是因為交流聲的來源有好幾個。唱臂接地,少了幾個 dB , 但還是有。把這拿掉,將唱臂輸出訊號線接地,也少幾個 dB,但沒有低到可接受地步。要把兩種方法同時都用上,在正常音量才看不到 60Hz的成分。至於其它接地,像是把前級及唱放的地接一起,在這裡看不出來效果。

所以,之前用耳朵實在無法分辨幾個 dB 的差異,還以為都沒效果。用頻譜看了,才一目了然。消除了交流雜訊,不只是哼聲減至最小,聽音樂時整個背景也更安靜多了。

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黑膠基礎科學概念的練習題,SET#3



在上面的「柴田」唱針照片裡,針尖亮線靠近尖端的部分是與唱片溝槽接觸的部位。這條線與針桿的夾角,量起來是110度。而播放時的 SRA (Stylus Raking Angle),指的是這線與唱片表面形成的夾角。

1)正常狀況下,這條線與針桿的夾角,在不同針壓時會否改變?

2)這個唱頭,如果以正常針壓放在唱片上,測得針桿與唱片的夾角為18度,SRA會是幾度?若針桿與唱片的夾角為22度,SRA是幾度?

3)唱頭裝在唱臂上,如果從針尖所在位置到唱臂軸心的距離是9吋,想要增加/減少 SRA 一度的話,要把唱臂軸心升/降幾 mm  的高度?不同唱片的厚薄差別如果是 2mm,會造成多少 SRA 的改變?

4)VTA (Vertical Tracking Angle)指的是,唱針放在唱片上時,針尖的尖端與針桿運動軸心連成一想像的直線,該直線與唱片表面形成的夾角。與前述針桿和唱片表面形成的夾角比起來,這兩者的大小有何差別及關連性?

5)觀察一般的支點臂,唱頭安裝好後,針桿的延長線,並不會通過唱臂的軸心。這延長線,與針尖及唱臂軸心連起來而成的另一想像直線,會形成夾角。所以。如果唱臂的軸心升高了,唱頭的 SRA 會增加,但唱頭的 azimuth (或稱 HTA──Horizontal Tracking Angle)也會改變。這時,從唱頭前方看,azimuth 會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的變化?除了 azimuth 之外,還有那些參數也會受到影響?

6)反過來想,哪些參數改變時,也會連帶造成 SRA 的變化?






Sunday, July 24, 2016

黑膠基礎科學概念的練習題,SET#2

這次的題目,主要是讓大家認知到,黑膠媒體本身的許多先天限制。像是在頻寬方面,特別是在內圈,高頻會遇到許多挑戰。所以精確的調整設定,對播放高頻時的正確性非常重要。

1:常見的33又1/3轉,12吋的唱片,如果有一段貫穿整面的切線刮痕,播放時,在最外圈,多久會聽到一次刮痕造成的雜音?在最內圈呢?

2:常見的33又1/3轉,12吋的唱片,在唱外圈溝槽時距離中心如果是14公分的話,唱針每秒會走過多少公分的溝槽路徑?

3:同上,但唱到距離中心處7公分的溝槽,唱針每秒會走過多少公分的溝槽路徑?

4:固定頻率的正弦波訊號,刻在上面#2的溝槽,如果一個波長的長度是X。那刻在#3處的溝槽,一個波長的長度會是多少?

5:(思考/申論題)1uM是10的負6次方公尺。一般高級唱頭的針尖,與溝槽接觸部分,橫方向的寬度,約是 2 到3 uM左右。請問這樣的針尖,唱到多高頻率的正弦波,就會有「卡卡」的問題,也就是進不了波型的頂端?請分別考慮外及內圈的情況。此外還有45轉的唱片,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Wednesday, July 20, 2016

黑膠基礎科學概念的練習題,SET#1


前一陣子在三創給 talk 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聽/調黑膠很多年的人士,對溝槽與唱針運動的基本概念,都還不清楚,造成討論溝通時的障礙。在此用問題的方式提出,如果有疑問或回答不出來,請務必想法查問出答案。

以下的「內」,指的是靠唱片中心的方向。同相指的是左右聲道訊號完全無相位差別,反相則為180度差。

1. 立體聲錄音的左聲道資訊,是在溝槽內或外側?

2. 同相 mono 錄音的溝槽,內外側是鏡像對稱。對或錯?

3. 唱左右訊號相同但反相的溝槽時,從前方觀察針尖,它的運動方向為何?

4. 唱只有右聲道有聲音的溝槽時,針尖又是如何運動?

5. 往內的側向力存在時,對播放同相 mono 正弦波訊號,與反相正弦波時,對針尖運動的影響各為何?

Friday, July 15, 2016

用測試 CD 做頻譜掃描


https://www.facebook.com/brtsai/videos/10154275592724840/


用盧先生借我的測試CD做掃頻,幾乎測不出諧波失真,高頻部分完全看不出黑膠都有的倍頻失真成分。所以數位音源應該沒有這問題。

較容易,安全的SRA設定方法,但只適用於未安裝的唱頭

注意「只適用於未安裝的唱頭」。這方法比直接用顯微鏡去量安裝好的唱頭要容易/安全。

1:先用高倍率顯微鏡量出針桿與針尖接觸面/線的夾角──注意要量得非常精確。因為還未安裝,測量起來相對容易且安全。例如,下圖中接觸線與針桿的夾角是110度。












這夾角是固定的,不受針壓等因素影響。

2:唱頭裝好之後,以正常針壓放在唱片上。用低倍率顯微鏡或其它方法量針桿與唱片表面之角度。例如 22度。

3:110─22=88,SRA就是 180 ─ 88 = 92度。

以後裝新唱頭前,只要找到有顯微鏡的人,量出線/桿之夾角,之後就可以自己用相對簡單的方法,來量針桿與唱片的夾角。如此SRA就可推算出來。

Friday, July 8, 2016

Mono 版 Grado Statement Master 的一些測量數據


陸先生借我的 mono 版 Grado Statement Master。用 1000 Hz mono 訊號測 THD 還真是超低的, 才0.68%!其它唱頭我還沒見過低於1%的。所以,用 mono 頭聽 mono 唱片,應該還是有其好處。


Mono 平衡度是完美。當然,測不出其它 立體聲的數據。



以為MM頭的高頻肯定會更平,結果和MC頭的行為也是類似,略有上升。





Wednesday, July 6, 2016

雷射黑膠唱盤作頻譜掃描


雷射黑膠唱盤作頻譜掃描時也是有高頻的2倍頻失真。所以之前看到傳統唱頭失真的來源不是因為唱針的磨擦才產生的。數位音源推測應該不會如此,但目前台北家找不到可以做這測試的CD片。

錄影:
https://www.facebook.com/brtsai/videos/10154253775044840/

Sunday, June 26, 2016

8/1/2016 Medusa 唱放評論文的補充資料



圖A:高頻嚴重衰減的唱頭。



圖B:分離度有嚴重問題的唱頭。



圖C:我用來評估唱放的參考唱頭頻響曲線。



圖D:沈醫師所用的唱頭頻響曲線。



圖E:參考唱頭的分離度數據。



圖F: Medusa 的分離度數據。



圖G:Lyra Delos 經 PS Audio 唱放的頻響曲線。



圖H:Lyra Delos 經 Medusa的頻響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