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 2021

為何要用標準測試訊號黑膠?

黑膠唱片的播放,奇妙之處,就是可以隨便地調整,也可發出聲音,而且可能還蠻悅耳的。但要是認真地去研究,追求最低失真的究極音質的話,其中之理論,包含了物理,幾何學,機械,電磁等領域,也許以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完全搞清楚。

多數聽黑膠的發燒友,對這些都沒有太大的興趣──既然只是要好聽,就以自己的金耳朵為準,靠累積的經驗,把播放系統調到自認的完美。這樣的作法,我一點都不反對。但想提醒各位的是,即使不把它當科學看待,就算是「藝術」,還是有基本功夫的。就像繪畫音樂,再有天分,有了深厚的基礎(如色彩學,樂理)打底,才比較有未來性和發展性。而且,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多數人還是會用針壓器,循軌尺規等工具來做為啟始點。因此,終究還是一個how far will you go的程度問題。如果有更多的好工具來補助,找到更好的一個起始點,然後再來用耳朵微調,這樣是不是會減少在七星山附近打轉尋找台灣最高峰的情況?一張好測試唱片,可以提供實在的參考基準,再用標準化的程序,簡化聆聽時要專注的項目,減少人耳被欺瞞的機會。如果能搭配電腦或其它測量工具,更可以大大提升調整的精確度。就像高價的跑車,在調整性能的時候,如果不靠電腦等儀器輔助,只憑感覺來決定,是不是有點冒險?

用某張自己熟悉的唱片裡頭的音樂片段來調校,是不少人會採用的手段。但要顧慮到的是,該唱片的錄音與其它製作,是否真的準確,不至於引入歧途。例如,錄音時擺放麥克風的方式,後來的混音作業等,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而測試唱片裡的測試訊號,像正弦波,是在產生後,不經母帶或混音,直接進入刻片機的,所以失真率很小。那有人會說,這些訊號並不代表音樂的聲音。但請想想看,如果一個播放系統連最簡單的正弦波都不能好好再生,那如何去處理複雜N倍的樂器人聲?例如用來測試側向力或調抗滑的300Hz左右正弦波訊號,看來再簡單不過,然而在某個強度之上,沒有唱頭是可以完美循軌的。但如果在各強度的左右聲道失真率都能調到接近一致,就可以將側向力減至最低,進而得到最對稱的立體聲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