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23

基本概念:黑膠播放發聲原理及唱頭基本構造

 黑膠唱片上的訊號在溝槽的兩側,要經過讀取,等化,放大的過程,最後才由喇叭/耳機發聲。讀取的方式,主要是由唱頭的針尖與溝槽接觸,藉由唱盤轉盤的轉動,使兩者產生相對運動而使針尖振動。極少數例外的情況是用雷射光束,與溝槽無實質接觸。

黑膠唱頭針尖之運動,目的在於遵循溝槽的起伏,來重現當初刻片刀的軌跡。兩者軌跡越接近,失真就越小,傳真度越高。這是反向回溯刻片過程之能量轉換過程,將機械動能轉為電能訊號,再傳遞至下游的唱頭放大器,前後級擴大機等。

機械動能的來源是唱盤,它提供唱頭發電的能量。因為唱頭是被動元件,在唱盤不轉動的靜止狀態時,由於沒有外來能量來源,本身無法發出訊號。唱盤之轉動,提供恆定之能量,使針尖遵循溝槽訊號振動,帶動針桿及發電機構。以能量供應模式來看,唱盤角色類似於後級擴大機。它要提供穩定能量,再讓訊號加諸其上(modulate),傳送至下游器材。因此能量之純淨度,會直接影響訊號品質。首先轉盤的轉速要準確,播放出的訊號頻率才能與原始刻片時相同。而且轉速要穩定,顫抖率(flutter)與飄移率(wow)都要越低越好。唱盤的避震,除震也甚為重要,否則外來震動雜訊會傳遞至播放中的唱片表面,被唱頭唱針拾取而進入訊號中,再傳遞至下游器材。另外還要考慮的是,基於能量不滅定律,唱頭與溝槽接觸摩擦的發電過程,會造成能量損耗,唱盤的轉盤必須補充並維持能量,才能保持轉速平穩。這也是不同驅動方式與扭力高低的唱盤,會造成音質不同的原因之一。而唱盤各種驅動方式各有其先天的優點缺點,以後會再作分析。

唱頭發電,將動能能量轉換為電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大類為傳統電磁方式,運用法拉第定律,線圈與磁鐵相互運動,切割磁力線發電,發電量與針尖移動速率成正比。相互運動的方式又可概略分為:

·       動圈(MCMoving Coil):線圈(內部可能還包著鐵芯來加強磁力)固定於針桿後端,播放時兩者連帶一起運動,切割過磁鐵的南北磁極之間形成的磁力線,線圈就會感應出電流。線圈質量必須要很輕,才不會妨礙針桿動,因此線圈繞線數少,故而MC唱頭的輸出一般都相當低。

·       動磁(MMMoving Magnet):針桿後端有磁鐵附著,磁鐵與針桿運動時,周遭有幾個線圈會感應出電流。

·       動鐵(MIMoving Iron):與MM類似,只是針桿後端附著的是本身不帶磁的鐵質,去感應附近的磁鐵而產生磁力作用。

第二大類為較不常見的非電磁方式:

·       光電(Optical):以發光LED照射類似太陽能發電的感光元件,針桿運動時藉由固定在針桿上的遮光板,改變投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光量,進而產生高低不同的發電量產生電能訊號。與一般電磁發電的主要不同處,在於發電量與針尖位移成正比,而非移動速率。因此在放大與等化訊號時,要以不同方式處理。

·       壓電(Piezoelectric),陶瓷(Ceramic)等不常見方式,限於篇幅在此不討論,有興趣瞭解者可以上網搜尋資料。

另外還有像是日本ELP廠以純光學雷射讀取,與唱片溝槽無針尖接觸。由於使用者更稀少,在此也不作討論。

下圖是一個MC唱頭,除了一般容易看見的針尖針桿之外,唱頭內部構造的主要組成部分。磁鐵(magnet)的前後有磁極(poles)將磁力延伸至線圈的前後方,於兩個磁極之間形成磁場,線圈(coil)運動時會切割磁力線而在線圈內發電。阻尼(damper)之功能,在於抑制多餘震動,並且形成槓桿支點,支撐針桿及線圈之運動。阻尼的彈性及軟硬性質,對唱頭運作及其音質有直接且深遠影響,例如循軌能力,播放針壓,順服度,低頻共振頻率,高頻共振頻率,等等。阻尼的材質,多數以橡膠為主要成分,混入其它材質以調節彈性,制動性與剛性軟硬程度等。各唱頭廠牌所用的阻尼都有其獨特的配方,也會形成該廠唱頭的音質個性。

另外在唱頭內部針桿最後端,從圖裡看不見的一個重要組件是懸吊(suspension)。多數是一細小的鋼絲,其主要之功能在於固定/保持針桿角度,並維持線圈與阻尼的相對位置與壓力,且對唱頭音質有微調的效果。有時看到一些唱頭的針桿歪斜或角度太陡/太低,主要就是懸吊鋼絲的張力太緊或太鬆,所導致的後果。

唱頭的各個零組件,製造過程都會有誤差。而將零組件組裝,多數還是由手工達成,使得產生誤差的可能性更多:

·       針尖研磨誤差:目前世界上各廠牌的唱頭針尖,都由少數幾家OEM廠供應。針尖幾乎是鑽石材質,較低價的由鑽石粉末製成,較高價者由整個鑽石去切削,最後都再研磨成各種形狀的針尖。而加工研磨時,必然會有某種程度的誤差,且每個樣本的誤差程度會有些許不同。

·       針尖安裝角度誤差:OEM會根據唱頭廠的要求,將所指定的針尖種類裝在指定的針桿材質。針桿的材質選擇很廣泛,包括有鋁,硼,碳纖維,鑽石等。針尖安裝在針桿上,也會有一些誤差。有三個可能旋轉軸向,分別會影響到azimuth  VTA/SRA,與 zenith角度。這些會在後續講到唱頭設定的各種參數時,再進一步討論

·       針桿安裝角度誤差:唱頭製造廠將OEM提供的針尖/針桿組合,安裝至唱頭的發電機構時,多數還是由人工在顯微鏡下操作完成,因此產生誤差的機率相當高。誤差也是有三個可能旋轉軸向,影響到上述的三個角度,爾後會詳細討論。

·       發電機構:各組件包括線圈繞製,磁鐵的製作/安裝角度,以及各組件的相對位置等,都會有誤差。

·       唱頭外殼:頂部安裝面的平整度,安裝螺絲孔位置等,也會有誤差。

因此,在安裝唱頭時必須藉各種工具觀察/測量,在得知有誤差時採取補償措施,之後會有深入的討論。

唱頭還需要安裝於唱臂,才能運作。唱臂所扮演的的角色,是提供讓唱頭得以穩定運作之平台。要注意的一個要點是,唱頭在唱片表面由外至內的移動,其動力來源與刻片頭不同。刻片頭往內的移動是由刻片機所控制,讓溝槽成為逐漸往內的螺旋。而唱頭受溝槽牽引,是被動的受牽引而逐漸往內。這就對唱臂形成了兩種互相矛盾之需求,一方面唱頭針尖/針桿及發電機構在動作時,唱臂必須穩定,避免隨之運動而失去溝槽的訊號內容。另一方面,唱片溝槽帶動唱臂往內漸漸移動的過程,會因中心孔偏移內外擺動,或者唱片表面不平而上下移動,這時又必須靈活對應。因此唱臂的質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唱臂與唱頭搭配,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就是兩者加起來的質量與唱頭的順服度(compliance)。一般而言,唱頭順服度低,阻尼硬者,多數需搭配較高質量的唱臂。從直觀角度來看,唱頭阻尼硬的話,唱臂如果太輕,就容易被針桿的運動所帶動。而唱頭順服度高,阻尼軟者,多數需搭配質量較低的臂,唱頭要左右或上下隨唱片溝槽移動時才不會被重質量的臂「拖住」。

從物理/機械學理來看,唱頭與唱臂合起來是一個彈簧/重錘/阻尼系統,本身會有一個自然共振頻率,或稱低頻共振點。這個共振點的頻率高低,主要是由兩者合起來的質量與唱頭本身順服度所決定。這個頻率要控制於812Hz之間,以10Hz最理想。共振點太低,例如將阻尼軟的唱頭裝在質量高的唱臂時,就會接近唱片不平或偏心的頻率,可能引發共振而抖動甚至跳針。而且一般而言,還會造成一些高頻音質方面的問題。而將阻尼硬的唱頭裝在輕質量的唱臂,則共振點會太高,接近音樂裡的極低頻訊號,而形成的共振會使低頻顯得肥大渾濁。因此將唱頭安裝於一支唱臂上之前,要先作這方面的考量。至於如何去計算或測量一個唱頭唱臂組合的低頻共振頻率,之後會有詳細的說明。



基本概念:黑膠唱片如何產生

 黑膠唱片上的訊號內容,可能來自於類比盤式母帶播放提供給刻片機,也可來自數位音源或檔案等由播放器轉成類比訊號給刻片機。少數的直刻片(direct-to-disc)則不經中間媒體,在麥克風收音混音後直接進入刻片程序。

刻片機上安裝的刻片頭,如圖1(感謝白金錄音室葉垂青先生提供照片)裡是一個倒置的樣本,是負責刻片的關鍵部分。它的運作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過程,運用法拉第定律,將訊號電能藉電磁作用轉為機械動能,大多數在漆盤(lacquer master或稱蠟盤)或較少數場合直接在金屬盤(direct metal master簡稱DMM)上刻入溝槽(grooves),而且溝槽裡會加上擬似(analog to)原始訊號的波型───這是黑膠被稱為「類比」媒體的主要原因。刻片機由刻片師操作,決定溝槽深淺及間隔。所刻出的溝槽經過各種加工程序成為金屬壓模(metal stamper),最後在加熱軟化的膠質原料上壓製形成黑膠唱片。所得到唱片成品的溝槽,會與刻片時的溝槽非常近似。由於種種的考量,訊號進入刻片程序之前,大多會先經過等化的程序,例如RIAA等化,以後會有較詳細的討論。

黑膠唱片上,剖面為90V形的溝槽,V字兩側可以帶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訊號。兩側訊號一樣的話是單聲(mono),不同的話就是立體聲(stereo)。立體聲溝槽的內側(靠唱片中心)是左聲道訊號,外側是右聲道。圖2是從上方以顯微鏡觀察左聲道正弦波(sine wave)訊號的溝槽,兩條藍色斜線之間是一道溝槽。可以看到,內側的溝槽是正弦波的波浪狀起伏,外側則是平直的。圖3是右聲道的正弦波訊號溝槽,外側有正弦波的起伏,內側平直。

4裡是唱頭在播放這兩種溝槽時,針尖會運動的方式。播放只有左聲道有訊號的溝槽時,針尖會以藍色箭頭的軌跡方向來回運動。只有右聲道有訊號時,以紅色箭頭來回運動。這些與原來刻片頭的刻片刀,在刻入訊號時的運動軌跡一致。

5是以顯微鏡觀察mono正弦波的溝槽,內外側正弦波的起伏週期是一起的,紫色斜線之間是一道溝槽。圖6是唱頭在播放這兩種溝槽時,針尖運動的軌跡,顯示只有橫向的內外運動,沒有垂直向的上下動作。圖78同樣是mono正弦波的溝槽,但訊號強度逐漸增加。播放時,唱頭針尖內外擺動的幅度也會加大。播放立體聲(stereo)訊號的溝槽時,針尖則會合併橫向與垂直向的動作,運動軌跡會變得複雜許多。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Wednesday, June 28, 2023

基本概念:針尖/針桿與唱片溝槽的相對關係

 刻片機將訊號刻到母盤,經過各道工序最後製作成黑膠唱片。在唱片溝槽裡兩側的訊號,會呈現波浪狀內外擺動及/或上下高低起伏。溝槽有兩側,分別是靠唱片中心的內側壁是左聲道,反方向靠外側壁是右聲道,兩者形成一條剖面是V字形的峽谷。如果是mono訊號,兩聲道的訊號是一樣的,溝槽就只有水平向的內外擺動。如果是立體聲訊號,就還會加上垂直方向的高低起伏。圖1是從唱片上方以顯微鏡觀察溝槽,訊號內容是最簡單的mono正弦波訊號。播放這mono訊號時,唱頭針尖隨著波浪形狀內外擺動,帶動針桿及後端的發電機構,產生訊號傳遞至下游器材放大,推動喇叭或耳機而發聲。如果用示波器觀察上述溝槽的訊號,就如圖2上半部的示波器顯示裡,左(綠色線)右(紅色線)聲道的波型,這與從上方看到的溝槽形狀接近一致。當訊號的頻率越高,擺動越快,溝槽裡的波峰波谷擺動之間距離就越狹窄。如果是stereo立體聲訊號的溝槽,兩側溝槽壁就不再是一致內外擺動。針尖在播放時,除了內外方向的運動,還會加上垂直於唱片表面的上下起伏。

唱頭的針尖用肉眼看起來很小,然而實際上還是比唱片溝槽要大很多。即使是最強訊號的溝槽,不論再寬再深,播放的時候,都只有針尖的最尖端一小部分,會進入溝槽裡面,其它大部分的體積都在外面。而實際與溝槽接觸摩擦處,更只有最尖端的一小部分。例如圖3裡的針尖,大約只有它整塊鑽石柱最尖端,佔整個高度不到10分之一的部分,於播放時是真的在溝槽裡。因此針尖尖端的粗細程度,還有與溝槽接觸的截面形狀與大小,都會影響到針尖跟隨溝槽動作的能力。當針尖的尖端比溝槽的波動要來得粗大,或者截面大於波動的寬度,就會發生無法進入狹窄處的狀況,導致部份的訊號內容無法經由針尖感應出來。因此近年來的趨勢是將針尖盡量最小化,而且與溝槽接觸的截面更窄。

特別是在訊號頻率高,而且又接近唱片內圈時,這種情況會更普遍。例如20kHz的正弦波訊號,每秒振動2萬次,而33轉唱片轉一圈大約是1.8秒。在黑膠最外圈的溝槽裡,計算起來其波長差不多在20u1 u 10的負6次方公尺),而波型頂部或底部寬度在10 u左右。但在最內圈溝槽,圓周長度少了一半,同樣的振動次數要在一半的距離內完成,因此波長變成10 u左右,波型頂部只剩約5u寬。以前早期的圓錐針尖,與溝槽接觸部分的圓形直徑大概在10 u,可以想像要進入這種頻率的波型頂部會有困難,無法完整遵循波型移動。近代的針尖,接觸溝槽的截面多數比這小,約是3u左右或更狹小一些,比較可以完整呈現波型。但是如果是比20kHz更高頻的訊號,還是會有困難,失真的情形必然會增加。

圖4,5是典型的圓錐(cone)針尖顯微照片。圖6,7是橢圓(elliptical)針尖。線形接觸(line contact)針尖又可再細分為許多種類,圖8,9是其中兩種。不管針尖整體的形狀為何,最關鍵的是實際播放時,與溝槽接觸部位的截面大小與形狀。如果針尖形狀是圓錐,與溝槽接觸的截面會是圓形。橢圓針尖的接觸截面為橢圓形,線形接觸針尖的接觸截面則是很狹窄的長條狀。

在圖10裡各種黃色標記物,代表的是各種針尖的上方觀點剖面,與溝槽的相對關係。最上方的倒三角形,是刻片機上刻片刀的剖面。第二個圓形代表的是圓錐針尖的剖面,第三個是橢圓針尖,最下方第四個代表的是線型接觸針。而右側紅色標記物是各種針尖與溝槽接觸截面的形狀。圓錐針尖的場合是兩個圓形,橢圓針尖是比圓形狹窄的橢圓形,最下方的則是線型接觸針,更狹窄的兩個條狀。要特別指出的重點是,溝槽是像V字形的峽谷,所以代表接觸截面的這些紅色標記,是在峽谷兩側的溝槽壁的斜坡上。在這些圖例裡,從側面觀察唱頭時,針尖是完全垂直於唱片的表面,所以每一對紅色標記都是互相對齊的。例如最下方的線型接觸針場合的兩個條狀,看起來是─與─。以後會討論到,唱頭若有前傾或後仰,一對紅色標記之間就會有角度,不再是對齊的相對關係。可能會變成比較近似/\,或者\/的樣子。以後在講VTASRA角度時,對這些觀念將有更詳細的說明。

各種針尖形狀在加工製作時的難易程度不同,成本也會有差異。一般來說,形狀越接近對稱的,越容易以自動化的工具處理,成本就較低。例如圖4裡的圓錐針尖,從垂直方向來看是圓形360度對稱,在所有針尖裡算是最容易加工的。圖6裡橢圓接觸面的針尖,一般是將圓錐針尖的前側與後側切/磨去一部份,於是原本的圓形截面縮小,變成橢圓形。接觸截面更窄小的線形接觸針尖,則是將橢圓接觸面再加以研磨,使垂直方向變得更窄而銳利。至於可算是線形接觸針尖其中一種的MRmicro ridge)針尖,是將橢圓接觸面切削掉兩個角落,垂直方向成為一條脊狀。

OEM供應廠根據唱頭廠家的要求,加工鑽石成所要的指定形狀,選定針桿的粗細與材質,組合並固定針尖與針桿。在三度空間裡,從三軸向來觀察,針尖與針桿會形成三個相對角度。由於針尖是嵌入針桿而且/或者以膠質黏著,針尖相對於針桿的這三個角度是固定的,除非有不正常的鬆動,不會因為播放時受力而改變。而唱頭針尖相對於唱片表面,也會形成三個角度。這些角度數值,則是由安裝與調整唱頭所決定,而且角度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前面所說,針尖與溝槽接觸截面的角度及大小等,連帶也影響到播放音質。

而在黑膠播放時,針桿相對於唱片表面,從上方,側面與前方觀察都各有一個角度數值。由於針桿後段是以彈性阻尼與懸吊固定,當受到垂直方向的力,像是針壓,就會上下改變一些角度。受到側向力,就會內外改變角度。至於朝前方向的力,像是播放唱片時來自針尖與溝槽摩擦的拉力,由於針桿前後並不能移動,正常情況下也會轉換成上下或內外的角度變化。朝後面方向的力,在正常播放情況不會發生,多數只有歌舞廳製作效果的DJ,用手去反向轉動唱盤的轉盤時才出現。而且他們一定要使用給DJ專用,特殊加強的針尖與針桿,否則一般唱頭很容易就因此損壞。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基本概念:黑膠唱頭之針尖與針桿的各種角度參數

 在三度空間裡,必須有XYZ軸三方向的座標來標定物體位置。空間裡任何兩條直線之間的相對關係,在三個方向都要分別去標示,才能正確顯示兩直線在空間裡的角度特性。唱頭的針尖與針桿角度也不例外,相對於任何一基準線或面,各自都有三個角度數值要列入考量。在一個唱頭(少數無針桿者除外)上,針桿相對於唱頭身/外殼的基準線,從上方(或底部),正面及側面觀察會有三個角度數值。針桿相對於唱片表面,也有三個角度值。而針尖相對於針桿,或相對於唱片表面,也各有三個角度。瞭解這些角度的定義與影響,對調整唱頭唱臂的參數,會有比較清晰的概念。

廠方製作唱頭時,大多數由手工安裝組合各個零件。在MC動圈式唱頭的場合,像是圖1的例子,發電線圈(coil)會安裝於針桿中後段位置,之後有類似橡皮的彈性阻尼(damper),然後阻尼會靠在後方磁極(pole piece)上。針桿後段會穿過後方磁極上的小孔,最末端由懸吊鋼絲(少數為其它材質)拉住,固定在唱頭內部後側的小螺絲。這樣組裝好之後,藉由調整懸吊鋼絲及阻尼,會決定針桿的初始角度。由於懸吊與阻尼都是有彈性的,在播放唱片時,針桿角度會因受力而有些許改變。唱頭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等條件改變時,阻尼的軟硬程度與懸吊的張力都會發生變化,也會對針桿角度有所影響。由於MC唱頭針桿上有線圈,線圈又有4條輸出導線附著,加上針桿後端懸吊鋼絲拉住,更換針尖針桿時需將整個唱頭拆解,才能處理。近年來重新出現的光電唱頭,線圈部分由遮光罩取代,磁鐵磁極由發光二極體與感光元件取代,其它機械部分與MC唱頭大致類似。至於MM/MI唱頭,如果針尖/針桿是使用者可自己拆卸安裝的,阻尼是跟著針桿一起位於可拆下的部分,針桿末端就沒有鋼絲。有些MM/MI唱頭,則不能讓用家自行拆卸針尖針桿,可能在針桿末端有用了鋼絲做懸吊。

而唱頭製作時,絕大多數的情況,針尖與針桿的部分都是由從事寶石加工的OEM廠商所供應。唱頭廠方會要求用何種鑽石材質,例如比較低價的可能是由鑽石粉加工成形,中價位的可能是針尖最前端是鑽石原石,然後黏著在後段的其它材質上。比較高價的則是整個針尖是由鑽石裸鑽(nude diamond)所構成。播放時針尖與溝槽接觸的部分是兩個截面,截面大小與形狀會因針尖的形狀,以及唱頭調整角度而有所不同,在後面會有比較詳細的討論。

黑膠播放所使用的器材裡,唱頭的零件數或許最少,但些許製造或組裝誤差,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故而需要各種工具及精細的眼手協調技能來達成。即使人員處於最佳狀態完全沒有出錯,在顯微鏡下的作業,也很難將每個成品維持在恆定的水準。因此即使是同一廠牌同一型號的唱頭,不同的樣本之間,也一定會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而誤差的來源,主要有1)針尖本身加工研磨時的誤差,2)針尖安裝於針桿的誤差,3)針桿安裝於唱頭的誤差,4)唱頭內部組件如線圈,磁鐵,阻尼等等的性質與安裝角度之誤差。其中1)與2)是OEM提供給唱頭廠家時就會存在,尤其2)的誤差範圍在各個方向可能到正負2度到甚至5度都有。唱頭廠家收到後,遇到針尖歪斜的情況,如果沒超過合約上規定的範圍,是無法退貨回給OEM的。這時唱頭廠家的處理方式,有些會將之淘汰不用,但這樣會增加許多成本。有些會想法自己將針尖角度修正,但技術上並不容易。有些則硬著頭皮還是將之組裝成唱頭出售,認為反正一般消費者也看/聽不出來。3)的狀況,除了唱頭組裝時的人為誤差之外,還有可能是在出廠時是正的,但放置一段時間後,由於溫度濕度等因素,使得阻尼/懸吊等產生變異,而使針桿變歪。至於4)的誤差,不容易以視覺判定,要靠播放測試訊號,用儀器測量數據來間接觀察。

消費者在收到新唱頭時,最好以顯微鏡觀察唱頭,對上述1),2)與3)的誤差,可以得到大致的概念,在後續的調整過程,可以作為參考指引。例如相當常見的,唱頭正面針尖角度誤差,如圖2中明顯的可以看出針尖有逆時針方向的偏差,會對azimuth/HTA的調整造成相當的影響。這時觀察到偏斜的方向及角度,就可以作為調整時的方向與角度多寡的依據,比較不用花太多時間尋找最佳點。

側面的角度誤差會影響到VTA/SRA,如果在這時能如圖3先測量針尖與溝槽接觸處及針桿之間夾角,裝到唱臂上之後,就可以從觀察針桿與唱片平面的角度,推算出SRA的角度是多少。在這個例子,線/桿夾角是114度,那針桿就要與唱片平面成24度,SRA才是90度。

至於底部的zenith(有人稱之為天頂角),一般來說偏離的情況算比較少些。但如圖45裡,定價7千美金以上的唱頭,就明顯的有歪斜的狀況。用唱頭的針桿來對準尺規,而不用唱頭外殼為準,是許多「專家」會堅持的。但在這兩個情況要思考的是,如果用針桿來對準調整,顯然不會得到最佳設定。而在這兩個唱頭,製作者似乎知道有這個誤差的情況,而將針桿安裝偏一點角度來補償,而非平行於唱頭外殼。所以如果看到一個新唱頭的針桿不太正,或許是有其背後道理的。因此在唱頭安裝前,有了這樣的認知,在用尺規調整時,才能決定怎樣處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