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4, 2022

器材,系統與人

多數音響玩家會持續追尋/膜拜高價器材,一直所想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預算來「升級」。在我40多年以上的音響生涯裡,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而近年來對各種器材的工作原理及設計製造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逐漸認知高價與平價器材(包括線材墊材等)之間的實質差異。在多數的情況下,摒除品牌與價格的心理催眠作用之外,實際音質方面,如果在嚴格控制變因的情況下作比較,並不容易判定勝負。

這些年造訪過許多使用高價器材的玩家,所聽到的音質表現,除了外觀壯闊,音量宏大之外,鮮少讓我會想要久坐聆聽。分析起來,絕大多數的共同問題,是喇叭擺位不佳,使得300Hz以下的低頻段有明顯突出凹陷,連帶影響到人耳/腦對中高頻段的覺知偏差。有這根本上的問題,即使用了再貴的器材或線材都無濟於事,因為所有器材與線材,除非有可調整的等化功能,在可聽頻域的頻率響應幾乎都是相同的。

此外常見的是,系統的「基礎建設」被忽略。用了高價器材,卻沒有在電源與震動處理方面下功夫,使得系統的動態,暫態與安靜度等方面大打折扣而不自知。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對提升音質的優先順序,都缺乏正確認知,而商家也鼓勵並樂見客戶一再的「升級」。換成貴的機器,剛開始由於安慰劑效應,好像聽起來比較好。然而根本上的問題沒有解決,一陣子之後又會感覺不好。於是用的器材越來越高價,卻永遠無法滿意。

不時會有玩家朋友問我,怎麼某某人用那麼高價的機器,聲音還那麼難聽?我的回答,是「人」的因素最重要。同樣的器材,給不同的人組成系統使用,必然出現相當大的音質差異。對聲學有些概念,對電的品質與震動的影響有認知,或者至少對現場演出音效有些經驗者,與對這些方面毫無知識者,所經營出的系統音質水準絕對不會相同。因此一些友人在問我關於更換器材的意見時,在瞭解他們現有情況後,大多數情況我都會建議,把錢省下來投資在電源與震動處理方面。然後更重要的是,把喇叭與空間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弄清楚一點,對症下藥,這樣所得到的整體音質改善程度會高甚多。在對系統的音質不滿意時,不要立刻想去換機器「升級」,不如把鑽研器材廣告或試用機器的時間精力改投至充實知識上,專注於現有的問題核心所在,然後尋求解決處理或減低其負面影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