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22

認識黑膠的先天限制之二:器材製造與調校的誤差

 製作與播放黑膠的器材,因為包含了電磁與機械的交互作用,有許多環節的器材/組件,無可避免會存在有誤差的問題。在這不討論刻製黑膠的部分,光是唱針/針桿/唱頭/唱臂/唱盤,各個部分,不論價位多高,都免不了先天及後天的誤差。

先天的誤差,源自於設計,製造的過程。像是唱針安裝在針桿,就是誤差的主要來源之一。例如圖12,都是從唱頭的正面用顯微鏡拍的照片。可以明顯看出,一個是朝順時針,另一個是朝逆時針方向歪斜。而且,這都是相當高價位的唱頭,定價超過美金5000元。事實上,這種情況相當地普遍。據我觀察半百個左右唱頭的經驗,不管是什麼價位,超過半數以上,都可以明顯看出歪斜的狀況。而稍微歪斜的,就更為普遍了。

3則是從唱針下方看,可以看出針尖安裝在針桿上有些許的角度歪斜,這是稱為zenith 角的誤差。一般安裝唱頭,用尺規設定循軌切線時,大多是以唱頭的針桿為依據。這種誤差所造成的問題,主要在於即使針桿對正了,針尖與溝槽的角度卻還不是所想要的。這種誤差的普遍程度,我目前的經驗顯示,比較不普遍,但還是有相當的百分比存在。

另一方面,後天的誤差,則牽涉到調整與設定,還有各個環節互相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在實際播放時,一定會存在不精確的現象。舉例來說,刻片時刻片頭的角度,一般人幾乎無法確切知道,因此唱頭播放時的SRA,很難完全與刻片的角度完全一致。有些唱片,可能碰巧剛好與使用唱頭的SRA很接近,播放起來就特別好。而如果角度差得多,聽起來就可能比較差。那有人會說,每一張唱片都做調整,不就好了嗎?但事實上不是那麼簡單,這在後面講VTA/SRAazimuth/HTA時會作討論。

從這觀點,就可以瞭解,調得再精準的播放系統,也不可能把每張唱片都唱出最佳狀態。也因此,「我用最貴的器材,調得最好,聽到的就肯定對」,「其他人聽到與我不同的一定錯」,用這種邏輯,絕對是因為無知所造成的傲慢(ignorance breeds arrogance)。例如,常有些「專家」會說,「如果你沒聽到XXX,一定是器材或調整不好」。其實,不可否認的可能性,是他自己系統有問題或沒調好,加強了某些效果/頻段,而其它有些地方該聽到的卻沒聽到。所以我一直主張,若要以黑膠做音源來評論器材,或甚至正式地評論一張黑膠唱片,應該要將評論者使用的播放系統的測試數據公開。如果,連起碼的頻率響應或分離度等,都到不了Hi-Fi的基本標準,那得到的聽感結論,要如何讓人信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