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22

為何要去「理解器材」?

 在我的專欄裡,有時會用「理解器材」的角度來寫,希望達到一些教育效果,能幫助消費者在令人迷惑的外觀及廣告言詞之外,開始學習用頭腦去認識器材的本質。這也是我認為一個音響玩家,從初期看到器材就熱血衝腦的階段,進化到具備理性分析能力的 educated buyers (概譯:有知識的買家)過程中應該要培養的基礎技能之一。

在遇到之前未曾見過的器材時, 要花功夫去瞭解原設計者的思維,並仔細觀察整個產品在製造與理念執行(execution)上的細節之處。在研讀原廠的文宣及手冊時要能看出,原設計者在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設計標的與付出代價所做的考量,最後得到的妥協方案為何。這樣才能在概念上大致瞭解表面及潛在的基本優缺點,成為一個 intelligent user (概譯:智慧用家),也比較能發揮器材的長處,並在日後可以針對其短處,以調整或其它的方式做改進。

尤其是黑膠唱盤/唱臂,以奇特的構造與驚人的造型來刺激購買欲,已經是市場的常態。如果不嘗試去理解,這些器材做得如此複雜,究竟真的是解決了問題,還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還有在音質上,這些增加的複雜度所付出的負面代價,其總和是否真有正向的效果?如果我們不能以適當的科學思考來判斷,這些設計與製造上取捨的實質意義,就很容易被「看起來很厲害」的東西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