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3, 2015

Tools and Tweaks#3: Swifter Dusters 當唱片刷

清潔黑膠唱片,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用洗唱片機。但是每次播放前都洗,似乎不太實際。大多數人都是用唱片刷把灰塵盡量去除。但是,所謂的唱片刷,真的有作用嗎?據我觀察,大部分的刷子,是可以移動灰塵,但要把灰塵從唱片表面弄下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刷了唱片的結果,常常只是把灰塵重新分布而已。


3M 公司出的藍色灰塵撢子(如圖),在新的時候吸附灰塵的能力還蠻強的。通常我都是準備兩個把手,一個裝新的撢子來撢唱片。用了一陣子後,就換另一個新的,然後把舊的用來撢器材或家具。



Thursday, June 11, 2015

Tools and Tweaks#2: 用透明塑膠杯架高線材

把喇叭線及電源線架高,對聲音有正面的幫助?到約10年前左右,我自己還沒試過之前,還真是不太相信。從電磁學角度來看,雖然有些道理,但那些效應,理論上應該是非常高頻的信號才會出現。然而音響奇特之處,就是許多音質上的差別,儀器量不到,但耳朵就是聽得出來。


至於用什麼樣材質的東西來架高才好呢?我還未曾深究過。多年來我一直用透明的塑膠杯,除了徹底便宜(甚至可以不花錢)之外,聲音效果還不錯,而且視覺上也還算順眼。理論上,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東西會比較好,但安全上似乎有些小顧慮。



超簡易食譜之一:瓜仔肉

從小到大,直到出國唸書之前,烹調食物的經驗,除了童軍時的團隊合作野炊大鍋煮之外,也只有大學時代做了一兩次的簡易牛排。當完兵,到了密西根大學唸書,學費超貴,在還沒拿到助學金之前,大家都是省吃儉用。前兩年,和另外兩個單身男生分租一間公寓。當時的安排,是早午餐自理,晚餐則由每個人輪流負責,一週兩次。從那時開始,才開始累積一些實際的做菜經驗。當然,在功課及時間的壓力下,做得比較頻繁的,大多是簡單下飯的菜。這道瓜子肉的作法,是當時的另一位留學生傳授的。作法極簡單,失敗的可能性小,口味也頗受歡迎。同時,重要的是,這是可以 fire and forget 的電鍋料理。烹調的過程中,大多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的菜/事。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之後,不知什麼原因,就比較沒做這道菜了。最近我在台北,又開始做了幾次,還頗受太太的好評。

材料:豬絞肉 (大概半磅或半斤),愛之味脆瓜半罐,雞蛋一個。

作法:
把豬肉放進可耐熱的大碗,倒入半罐愛之味脆瓜 (含湯汁),略微攪拌。打入雞蛋,然後再攪拌均勻。中間用手或工具做一個凹下處,可讓熟度較一致。把碗放進大同電鍋,蓋上內鍋蓋。外鍋放一杯半的水。開始加熱。

注意:在美國,豬肉的臊味較重,有必要時,建議可以加入適量大蒜。在台灣,只要肉夠新鮮,似乎沒有這問題。


變化版:我還試過用切碎的新鮮韭菜代替醬瓜,因為沒有鹹味,就加一點有機醬油。成品效果也不錯。此外,想要比較豪華的,還可以考慮加入香菇,乾干貝,等等。

Sunday, June 7,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1:盲點與誤區

我看過不少音響玩家的唱盤/唱臂/唱頭組合,觀察到90%以上的情況,VTA/SRA 都調得比水平要低,有些甚至低於水平超過好幾度。我問他們為什麼要如此,共通的答案,幾乎都是『這樣才好聽』。那調至水平如何呢?『高頻會刺耳,不好聽』。

分析原因,其一要討論的是,到底什麼叫做「好聽」?這是個很大的議題,我們再另文研究。

另外的主要原因,追根究底,應該是以前 The Absolute Sound 雜誌,HP 和幾位主筆的影響。HPHigh-End 音響的貢獻毋庸置疑,但也犯了不少誤導讀者的錯誤。其中一個,就是一直主張MC唱頭放大,要設定沒有阻抗負載的47K,才會得到最好的效果。因為如此,所有MC頭在超高頻段響應曲線的上升,雖然人耳一般聽不到,卻會造成唱頭放大線路的異常。所以在VTA/SRA接近刻片角度,照理說唱針與音溝最密合的情況下,聽起來卻有高頻的 ringing 。這時,最明顯的是弦樂的摩擦聲會粗糙,高把位的音色會金屬化。金屬打擊樂器,尤其是鈸的聲音會特別的 splashy而缺乏通透感,令人感到不快。在這情況下,大家(包括十幾年前為止的我在內)都跟隨HP等人的作法,把VTA/SRA調低,來讓高頻的響應聽起來較順。但這樣卻造成了許多的不良副作用。試想,唱頭設計者,辛辛苦苦地把唱針與音溝的接觸面,盡可能的減窄到一條線,來拾取最多的音溝內的資訊,那把針尖後仰,豈不是增大了接觸面而造成 smearing 的情況?這樣無異是 defeating the purpose,走回頭路的作法,不是嗎?如果真是這樣才會好聽,那不乾脆用圓形或橢圓形接觸面的針尖就好了?

如果還有人一直這樣聽唱片,建議您用把唱頭放大的阻抗負載,調整到接近唱頭製造者建議的最低數值 (但注意別低於這數值),然後用工具把VTA/SRA確實地調到刻片角度91,92度左右。同時,如果是新手,建議用耳機來監聽參考和作微調。這是避免因為喇叭在房間裡的響應可能已經不平了,會容易造成整個調音上的錯亂。


Friday, June 5, 2015

關於循軌測試

從遙遠的年代開始,唱頭的循軌能力就是音響玩家們討論與爭執的話題。在我讀高中的期間,有一陣子,能不能唱完 Telarc 那張 1812 序曲而不跳針,是大家的標的。到了我大學時代,那張 ATR 出的 Esther ,又成為挑戰的目標。不少人好幾天不眠不休地調整,為的就是要達到『不破聲』的境界。

CD 等數位媒體興起之後,關於播放 LP 的循軌能力話題,就沈寂了許多年。直到最近,才又開始在黑膠玩家之間,成為關注,研討,甚至競爭的議題。而在台灣,DG 出的Horowitz in Moscow ,又成為測試比較的標竿之一。

有些人會質疑,這些測試,到底是否有意義?或只是幼稚地要展現『我比你厲害』的雄性賀爾蒙作祟?

測試的本身,其實是有實際上的意義的。循軌力愈好,代表失真愈低,聆聽音樂時,也更能聽到較多的細節。以我個人來說,如果大動態時出現與音樂節奏有關連的破聲失真,神經就會繃緊,無法專注在音樂上。但是,我們必須要體認,在一些情況下,循軌失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這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當唱片上的溝紋形狀,使唱針劇烈運動,使它與溝面無法密合接觸,那失真就產生了。但這樣就表示唱頭設計不佳,或用家調整不好嗎?答案是不見得。

設計唱頭時,如果要追求最佳循軌力,就要有軟性的懸吊,然後播放時用輕針壓。像以前我高中時用的 Shure V15,可以輕易唱過 1812 的砲聲。但那時超高價的 Ortofon MC30,卻很難通過。那這就表示,V15是比較好的唱頭?答案顯然不是。唱頭設計者,要面對許多互相制衡與抵觸的參數,最終要選擇某一種妥協。為了音質與相位精確,就可能要用較硬的懸吊,這樣就必須犧牲一些循軌能力。

從另一角度,如果 A 君的唱盤播放 Horowitz in Moscow 時破聲比 B 君的少,就意味 A 調得比較好嗎?答案是,不一定。其中牽涉的變因太多了,在此無法一一說明清楚。但概括地來說,應該要看 破聲時的『行為』來判定。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A的破聲,都偏重在某一聲道,那表示有側滑力的存在,可能抗滑沒調整好。而如果B的破聲很均勻地分布在兩聲道,有可能是他已經調得很好,但由於唱頭/臂的先天限制,循軌比較差。所以,雖然A的破聲少,但可能只因為是他用的唱頭/臂先天上就循軌較佳而已。


所以簡而言之,請大家在聽測試片時,多用心在破聲的分布狀態,而不是單純地算數量而已。

鄭華娟的民歌 「靈感」

從成功嶺下來,大一剛入學不久,應該是10月底或11月初的時候吧。在課間空堂的時候,到學生活動中心的飲食部,找了空位坐下來,作微積分的習題。還記得是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秋日的陽光,從窗外照進室內,不冷不熱,很舒服的感覺。飲食部的職員放著收音機,從我的座位可以聽得到廣播員的說話聲,穿插在音樂及歌曲之間,但難以辨認確切的內容。突然,有清澈脫俗的女歌者聲音吸引了我的注意,旋律輕快優美。但只能模糊地辨認些許歌詞,似乎是

xxxxx靈感xxxxxxxxxx風中傳來xxxxx

其餘的就無法辨認了。雖然沒聽清楚什麼,但那歌曲在那個情境,感覺真是完美的配樂。
不一會兒曲子就結束,播音員的解說當然也聽不分明。那時的我,還在古典音樂為尊的階段,所以不像聽到了某首不知名的古典樂曲時,就馬上追根究底去查明曲名。所以那是什麼歌,並未去深究。

時間一過就是20多年。有一次從美國回台,在光華商場逛唱片行,看到一整套的民歌全集CD片,就隨手拿了幾張。回到美國之後,有次在看雜誌,放CD當背景音樂,才與這首歌再次相逢。那一瞬間,我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那個時空,自己還有茂密到看不見額頭的黑髮,在嘈雜的學生活動中心,坐微積分課本前,拿著筆,發呆聽著遙遠處的手提收音機播放它。

歌詞出自
http://mojim.com/twy104721x84x2.htm

靈感

作詞:鄭華娟
作曲:鄭華娟
演唱:鄭華娟

聽見、風中傳來的歌呢呢呢呢,有著、怎樣地歌詞呢呢呢呢?
寫出、如此柔美地歌呢呢呢呢,是從、怎樣地靈感呢呢呢呢?
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只願那陣陣微風輕吹、慢飛
聽見、風中傳來的歌呢呢呢呢,有著、怎樣的歌詞呢呢呢呢?
寫出、如此柔美的歌呢呢呢呢,我想、聽也好想和

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只願那陣陣微風輕吹、慢飛
聽見、風中傳來的歌呢呢呢呢,有著、怎樣的歌詞呢呢呢呢?
寫出、如此柔美的歌呢呢呢呢,我想、聽也好想和


Tuesday, June 2, 2015

Tools and Tweaks#1: 用 Telescopic Rods 抑震

Quad ESL989 的高度比以前的 ESL63 高很多,又沒有可以搭配的喇叭架來控制前後搖擺的震動。所以我蠻久之前就開始想要用方法使它的上端穩定些,推測應該會對音質有幫助。

昨天,終於把概念付諸實行,去五金行花了400元台幣買了所需的東西。然後用大概10分鐘的時間架設起來。整體看起來有點唐突但還沒到太難看的地步。見附圖。

音質的變化,倒是相當地正面。最明顯的是低頻的控制力增加不少,然後音像也更凝聚。如果您用的喇叭相當高大,結構又不是很具剛性,不妨可以試試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