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7,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1:盲點與誤區

我看過不少音響玩家的唱盤/唱臂/唱頭組合,觀察到90%以上的情況,VTA/SRA 都調得比水平要低,有些甚至低於水平超過好幾度。我問他們為什麼要如此,共通的答案,幾乎都是『這樣才好聽』。那調至水平如何呢?『高頻會刺耳,不好聽』。

分析原因,其一要討論的是,到底什麼叫做「好聽」?這是個很大的議題,我們再另文研究。

另外的主要原因,追根究底,應該是以前 The Absolute Sound 雜誌,HP 和幾位主筆的影響。HPHigh-End 音響的貢獻毋庸置疑,但也犯了不少誤導讀者的錯誤。其中一個,就是一直主張MC唱頭放大,要設定沒有阻抗負載的47K,才會得到最好的效果。因為如此,所有MC頭在超高頻段響應曲線的上升,雖然人耳一般聽不到,卻會造成唱頭放大線路的異常。所以在VTA/SRA接近刻片角度,照理說唱針與音溝最密合的情況下,聽起來卻有高頻的 ringing 。這時,最明顯的是弦樂的摩擦聲會粗糙,高把位的音色會金屬化。金屬打擊樂器,尤其是鈸的聲音會特別的 splashy而缺乏通透感,令人感到不快。在這情況下,大家(包括十幾年前為止的我在內)都跟隨HP等人的作法,把VTA/SRA調低,來讓高頻的響應聽起來較順。但這樣卻造成了許多的不良副作用。試想,唱頭設計者,辛辛苦苦地把唱針與音溝的接觸面,盡可能的減窄到一條線,來拾取最多的音溝內的資訊,那把針尖後仰,豈不是增大了接觸面而造成 smearing 的情況?這樣無異是 defeating the purpose,走回頭路的作法,不是嗎?如果真是這樣才會好聽,那不乾脆用圓形或橢圓形接觸面的針尖就好了?

如果還有人一直這樣聽唱片,建議您用把唱頭放大的阻抗負載,調整到接近唱頭製造者建議的最低數值 (但注意別低於這數值),然後用工具把VTA/SRA確實地調到刻片角度91,92度左右。同時,如果是新手,建議用耳機來監聽參考和作微調。這是避免因為喇叭在房間裡的響應可能已經不平了,會容易造成整個調音上的錯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