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3, 2022

「原音重現」的意義究竟為何?

 

首先,要把「原音是什麼」先釐清。許多人,包括多年前的我自己,不經思考就認為原音就是「像現場」。問題是,現場指的是哪一現場?是錄音當時的現場,還是自己根據其它現場聆聽經驗留下的印象,所定下的「典範」?仔細去探究,馬上發現每個人心目中的「現場」,出入相當的大。錄音時的現場,能參與的人少之又少。而聽任何一張唱片或數位檔,在錄製當時親臨該地,更近乎不可能。而稍微有現場聆聽經驗者都會同意,不同演出場所的音質,差異相當明顯。更不要說,聽眾坐在座位區,而收音的麥克風多數都是在舞台近處。

之前我曾提出過,用影像來當例子。用最好的設備拍下風景實物,之後在播放時,即使有再美好震撼的畫面,或許能感動人心,卻也不致讓人產生以為置身現場的錯覺。播放時所能追求的,只是將已經錄好的媒體影像內容呈現得最好而已。同理,經過錄製過程的聲音內容,播放時要「現場重現」,其可能性也接近於零。除非靠自己的想像,或以「音響巫師」常用的類似催眠方式或權威態度來促使其它人同意,這就是「現場」。

在日本音響雜誌上看到,他們音響界常會以「唱片演奏家」來稱呼許多音響玩家。我未曾去聽過他們的系統,但從他們用的器材與擺設方式,大致可以猜測,聽起來的感覺會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意義十分有趣,甚至貼切。說是「演奏」,就意味著他們在重新創造一個「新現場」,也就是營造出他們認同/喜歡的一個新的聲音經驗,並非想要重現媒體錄製時的那個「原始現場」。所交流過的國內發燒友,也有不少能將之歸入這「演奏家」的類型。我在評論器材時,有時會將某些器材歸類為「樂器型」音質,這些玩家其實等於是將他們的系統當成樂器,來製造出心中想要的聲音樣貌。

因此,原音重現的「原音」,比較合理的詮釋,應該是媒體裡所含的資訊,也就是錄音混音壓製等過程,所記錄下來的內容。如果追求的是這樣的目標,音響的角色就變成比較接近「儀器」,主要功能是將這些內容以失真最低,盡可能不增不減的方式呈現出來。但即使是儀器,也必定有些許的誤差。而音響器材所用的元件,本身必然就有一定的公差範圍與不精確存在,因此組合起來,訊號通過時會產生失真,無法避免。而處理失真的方式,就是對設計者的知識,能力,智慧甚至藝術修養等的考驗。設計製作器材時,通往最低失真的路途,困難遙遠而看不到最終目的。因此遲早都要有所妥協,開始面對如何將失真修飾得悅耳一些。有些設計者或許一開始就完全不以低失真為考量,純粹以自己聽感作依據。有些則會在低失真路線往前努力一小段,有些則走得比較遠,然後才開始妥協。所以說,純粹「儀器型」的器材並不存在,必然要有一些「樂器型」的特性,而差異在於多與少,及妥協的技巧高明與否。這個現象,從失真普遍很高的喇叭及黑膠唱頭,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出來。

音響玩家用器材組合起來的系統,也無可避免必須面對無所不在的失真,甚至還要再加上空間與喇叭交互作用產生的問題。因此通往最低失真的路途,更是坎坷。如果是「演奏家」,或許很早就脫離這路徑,自己去追尋心中的「好聽」目標。有些人則會先走一段追求低失真之路,到一個階段後才開始脫離,以聽感來做主觀的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