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22

系統音效對軟體音質判斷的影響

 曾經有一位在音響界擁有不少追隨者的友人來我處,我拿出Mercury錄音的HiFi Fiesta重刻片正要播放時,他以慣用的權威口吻說,「我從某處取得那張原版,錄音好爛」。他意思應該是,原版的不好,重刻的一定更差。等播放完半面後,變成以較小聲的方式說,回去要把他的那張再拿出來聽一下。順便要提的是,這個錄音是TAS以前的主筆Sid Marks 所選出的Mercury十大最佳錄音之一。在這裡講這故事,想表達的並非誇耀自己的系統比他的厲害,或許有些唱片在他處聽起來比我的系統好也不一定。而是要強調,當聽到音效不佳的片子時,特別是有名望/定評的廠牌錄音,不妨自己先內省一下,是否是因為系統還不夠水準。

而即使不是有名的發燒片,也不該隨便下定論。以前Archiv發行,李赫特指揮的巴哈清唱劇「馬太受難曲」全曲,我在1990年代中期買到二手片。當時聽起來聲音乾澀,感覺好像在無響室裡頭收錄的。心裡想說那既然算是DG的錄音,的確是符合其音效不佳的形象。等到20多年後再拿出來,用水準高很多的系統聽,才發現裡頭有很多的堂音細節,在背景夠安靜的系統才會出現。而且各個人聲樂器的質感自然,雖然音場裡的位置排列不是很優秀,但整體音質可以讓人很專心的聽完整曲而意猶未盡。而許多鐵口直斷的「專家」「評論家」們,在此也希望他們能早日有這種覺悟,不要隨便「宣判」任何錄音的音效差勁。

Wednesday, March 30, 2022

音響同好互訪

有回曾經受邀請,到一位知名音響前輩家去聽他的系統。那天對我來說整體音質非常粗糙,電子感(electronic glare)很嚴重。特別是音量開得很大,我聽得相當痛苦,又不好意思說。但匪夷所思的是,觀察該前輩,卻在一旁打拍子樂在其中。回家後我思考了很久,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他與我對聲音的感受差異太大了。所以我未曾開口邀請他來聽我的系統,因為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他不會喜歡。而且既然追求的方向如此分歧,從他得到的意見反饋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實質意義。

因此,我對一些發燒友同好的建議是,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讓每一個人都覺得好聽的系統。一定會有某些人在聽過之後,對自己系統的聲音不滿意。這時不妨泰然處之,不必過於在意。同時,即使有很多人聽了之後當面稱讚,有可能也只是禮貌之詞,私底下他們真正的想法如何,很難說。認清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誠實面對並且接受,系統音質上必然存在的優缺點,才比較能以健康的態度朝目標持續進步。

Friday, March 18, 2022

音響與音樂的差別?

 以前「音樂與音響」雜誌的創刊發行人,張繼高先生(筆名吳心柳)的名言:「音響只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而且,總是有些「非發燒友」,特別是有正式音樂教育背景的人們,見識到我們在音響系統上的投資,就會搖頭嘆息,顯出憐憫而略帶鄙夷的神情──接下來發出的典型評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不在此浪費篇幅。

錄音工程師 David v. R. Bowles曾說:「發燒友喜愛好聲音與好音樂,而且努力從好錄音裡萃取出最佳聲音,來體驗音樂的全部層面。」把張先生「音樂才是目的」的精神,詮釋演繹得更加明白。能達到這種境界,當然最好,但若有人大方地承認自己純粹只是為玩音響,沒什麼其它崇高的目的,倒也值得敬佩。原因之一是,這麼不虛矯的性情中人,在這世界上已經難見。其二,仔細去想,音響與音樂之間的分隔,真的有那麼大的鴻溝嗎?

以前我在密西根大學唸書時,曾經和一位音樂系的美國學生,在一場音樂會開始前,有過關於這個話題的小辯論。當時,我提出的論點是:

坐在好位置聽現場演出時,除了視覺上吸收到的資訊外,是否也在聽覺上得到比聽錄製音樂時,多出甚多的音樂情報?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一套家用音響能播出接近現場的效果,那不就意味著,它拉近了我們與演出者,甚至作曲者的距離?換句話說,音響之於音樂的貢獻,是絕對存在的事實面對我的雄辯,對方以沈默聳肩回應,之後就到了入場就坐的時候了,話題因此結束。所以我也無從知道,到底是說得讓對方啞口無言,完全信服,還是我的論述過於荒謬,不值得再費口舌反駁?

發燒友之間互動,不時出現的情景是:A先生與我到B先生家去聽了調得出神入化的系統,實在是挑不出什麼毛病。離開之後的路上,A對我說:「他不懂什麼音樂啦,何必花那麼多精神,還用那麼貴的機器。」如此一來,所謂的「不懂音樂」,好像成為了打橋牌時的王牌(trump cards),可以吃定/否定其他人在音響上的任何優勢。而且,邏輯上的延伸,似乎意味著,若脫離了音樂,音響本身的文化層次並不高。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書中,大方地承認,他自己沒受過任何正式音樂教育,就是喜歡聽音樂。即便如此,他還是可以和小澤對談得十分深入,而且還提出許多令大師敬佩的見解。所以,這算不算「懂音樂」?

以前在台灣的中學時代,為了聯考,重複練習各式題目,也背了大量書上的東西,這些後來大部分都沒在實際工作上用到。但其中有些基礎知識(像健康教育?),對成人之後的生活還是有正面影響。玩音響的人,除非純粹是靜態地欣賞機器外觀,否則在調聲音,試機器等過程中,反覆地聽了各種錄音,應該漸漸可以從中得到一些良性的潛移默化。例如,大多數人沒有絕對音感,但音響聽久了,腦子裡就會有印象,60Hz的哼聲是什麼樣子。處理過房間低頻問題的,也大概可以聽出,150 Hz 以下,有突出或凹陷的大概頻率數值。此外,有經驗的發燒友,多半可以聽出一個系統播放鋼琴,弦樂等樂器聲音的優劣。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不是和專業音樂演奏家挑選自己用的樂器時,分辨聲音的能力,有類似之處?因此,在玩音響的過程中,是否不知不覺,也「懂了」一些音樂?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發燒友,應該會有這種經驗:換了機器/線材,或作了某個調整(tweak),忽然發現從同一錄音裡,聽到了之前未曾察覺的細節,像是小提琴手運弓的手法,或定音鼓輕擊的表情,等等。這些音響上的細微處,算不算音樂的細節呢?而這些細節給我們音響上的感動,與純粹是音樂的感動,有多少分別呢?

 在許多的領域,所謂的懂與不懂之間,其實就在於會否用該領域的「專業詞彙」(lingo)來表達想法,及與人溝通而已。例如葡萄酒,知道一些酒莊名字,能用華麗的形容詞描述酒的味道,就可以博得不少人的尊敬。但在許多的情況,這種「懂」,反而造成國王新衣效應,使人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密西根大學的學長,台灣酒界名人黃教授的妙語:「有些酒就是要知道它的價值和稀有程度,才會覺得好喝。」在音樂方面,這種類似情況也很多,在此就不再舉例。

村上春樹指出,正因為他是門外漢,在聽音樂時會特別專心,不去想一些專業層面的東西,而且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與坦誠虛心。所以,我輩音響玩家,即使被貼上不懂音樂的標籤,其實也不必太在意吧。

Wednesday, March 16, 2022

幫Graham Phantom系列唱臂作側平衡

 市面上的唱臂,不論任何價位,仔細分析之後都必然發現有其設計/執行上的缺點。Graham Phantom系列唱臂算是其中缺點比較少的,但也有兩個缺點,其一就是抗滑可調的範圍不夠大,有些唱頭裝上去抗滑調到最大還不夠,就要自己再加質量到抗滑錘。少數情況則調到最小還超過需求,就要把抗滑錘拆下。另一個缺點,是沒考慮到側平衡。近來的唱臂,有很多都沒考慮到這方面,但以前的老SME或FR等,都有讓使用者調整側平衡的裝置。

所謂側平衡,是唱臂在裝了唱頭後,要讓軸承的受力是平均的。如果是單點軸承,可以看到會否向內或外側傾斜。雖然Phantom有磁力穩定,平時看不出來這現象,但將穩定裝置移開,就會看到整個臂倒向一側。這代表雖然運作時被磁力穩定拉正,但下方的橫向軸承受到的負載並不平均。如下面的圖顯示,這裡的Phantom 2 與 Elite,裝了唱頭之後,傾倒的方向相反,因此用黏土加在不同側,使它們在解除穩定裝置時,都可以維持平衡不傾倒的狀態。處理之後,音質上,會明顯感覺更輕鬆有活力,透明度更好。

注意:加黏土或其它質量的位置,一定要剛好在單點軸承尖端的高度,才不會影響臂的慣性質量。正確的話,連針壓都不會改變。





Sunday, March 13, 2022

「原音重現」的意義究竟為何?

 

首先,要把「原音是什麼」先釐清。許多人,包括多年前的我自己,不經思考就認為原音就是「像現場」。問題是,現場指的是哪一現場?是錄音當時的現場,還是自己根據其它現場聆聽經驗留下的印象,所定下的「典範」?仔細去探究,馬上發現每個人心目中的「現場」,出入相當的大。錄音時的現場,能參與的人少之又少。而聽任何一張唱片或數位檔,在錄製當時親臨該地,更近乎不可能。而稍微有現場聆聽經驗者都會同意,不同演出場所的音質,差異相當明顯。更不要說,聽眾坐在座位區,而收音的麥克風多數都是在舞台近處。

之前我曾提出過,用影像來當例子。用最好的設備拍下風景實物,之後在播放時,即使有再美好震撼的畫面,或許能感動人心,卻也不致讓人產生以為置身現場的錯覺。播放時所能追求的,只是將已經錄好的媒體影像內容呈現得最好而已。同理,經過錄製過程的聲音內容,播放時要「現場重現」,其可能性也接近於零。除非靠自己的想像,或以「音響巫師」常用的類似催眠方式或權威態度來促使其它人同意,這就是「現場」。

在日本音響雜誌上看到,他們音響界常會以「唱片演奏家」來稱呼許多音響玩家。我未曾去聽過他們的系統,但從他們用的器材與擺設方式,大致可以猜測,聽起來的感覺會是什麼樣子。對我來說,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意義十分有趣,甚至貼切。說是「演奏」,就意味著他們在重新創造一個「新現場」,也就是營造出他們認同/喜歡的一個新的聲音經驗,並非想要重現媒體錄製時的那個「原始現場」。所交流過的國內發燒友,也有不少能將之歸入這「演奏家」的類型。我在評論器材時,有時會將某些器材歸類為「樂器型」音質,這些玩家其實等於是將他們的系統當成樂器,來製造出心中想要的聲音樣貌。

因此,原音重現的「原音」,比較合理的詮釋,應該是媒體裡所含的資訊,也就是錄音混音壓製等過程,所記錄下來的內容。如果追求的是這樣的目標,音響的角色就變成比較接近「儀器」,主要功能是將這些內容以失真最低,盡可能不增不減的方式呈現出來。但即使是儀器,也必定有些許的誤差。而音響器材所用的元件,本身必然就有一定的公差範圍與不精確存在,因此組合起來,訊號通過時會產生失真,無法避免。而處理失真的方式,就是對設計者的知識,能力,智慧甚至藝術修養等的考驗。設計製作器材時,通往最低失真的路途,困難遙遠而看不到最終目的。因此遲早都要有所妥協,開始面對如何將失真修飾得悅耳一些。有些設計者或許一開始就完全不以低失真為考量,純粹以自己聽感作依據。有些則會在低失真路線往前努力一小段,有些則走得比較遠,然後才開始妥協。所以說,純粹「儀器型」的器材並不存在,必然要有一些「樂器型」的特性,而差異在於多與少,及妥協的技巧高明與否。這個現象,從失真普遍很高的喇叭及黑膠唱頭,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出來。

音響玩家用器材組合起來的系統,也無可避免必須面對無所不在的失真,甚至還要再加上空間與喇叭交互作用產生的問題。因此通往最低失真的路途,更是坎坷。如果是「演奏家」,或許很早就脫離這路徑,自己去追尋心中的「好聽」目標。有些人則會先走一段追求低失真之路,到一個階段後才開始脫離,以聽感來做主觀的修飾。

Tuesday, March 8, 2022

DS Audio ION-001 Anti-Static Device

The ION001 is a fan-less ion generator from DS Audio, the company mo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optical cartridges. When placed properly, the device is supposed to eliminate most of the static electricity on the record during playback. The resulting sonic improvements are immediate, obvious and quite astounding in some cases. It’s like a semi-transparent veil lifted from the sonic picture, then every object snapping into focus. One also notices better flow and a greater sense of ease in the overall presentation, an expanded sound stage in all dimensions, and richer harmonics of each musical entity as well as its ambient details. The ION-001 is not inexpensive, yet its ability to extend the performance boundary of vinyl playback is well worth the price. Strongly recommended.

黑膠播放時靜電產生的來源及音質影響

 靜電產生的來源主要有以下數種:

1)多數人都有經驗,將唱片從膠質內套取出,就會產生靜電作用,在科學上稱之為剝離(peeling)靜電。隨各種狀況的不同,例如取出的力道與速率,產生的靜電量會有差別。根據網頁上的資料,這時靜電的電壓測量起來最高會到500伏特以上。如果周遭環境乾燥,甚至可以看到各種吸附作用,例如內套會貼在唱片上,或附近的灰塵被吸到唱片表面。如果不消除這些靜電,放到唱盤轉盤時還會有幾百伏特的靜電電壓存在,播放唱片時會持續吸附灰塵,這是大多數人知道的現象。即使用刷子等方式掃過唱片表面,也只能減低數十伏特的電壓。

2)絕大多數的針尖為鑽石材質,也就是結晶的碳元素,屬於非導體。同時黑膠也不導電,所以兩者相互運動摩擦,必然會產生某種程度的靜電,而且會累積存在於針尖與唱片。網上查到的資料顯示,這樣產生的靜電壓會有100伏特以上。

3)唱片持續轉動時與空氣摩擦,而且如果空氣中濕度不足以讓靜電消逝,靜電也會隨之產生並累積於唱片表面。

4)其它次要因素:像是轉盤轉動時,非金屬軸承的摩擦,皮帶與轉盤的摩擦,以及非金屬轉盤等可動部分與空氣的摩擦,如果沒有經由接地導出,靜電也會逐漸累積,可能會逐漸分佈至播放的唱片表面。

靜電對音質的影響

近年來黑膠復興,各種將黑膠播放效果最佳化的配件,也日新月異地出現。像是數年前我就買了一台黑膠消磁器,用來將黑膠的黑色顏料裡,存在的微量鐵元素做消磁的處理。這些微量的鐵在受地球磁場影響下,久了之後就會被磁化,播放時離唱頭內部的線圈磁鐵較近時,就會有某種程度的影響。特別是MC唱頭所產生的訊號小,比較容易受干擾。我驗證了很多次,還示範過給幾位友人體驗,將唱片消磁後,聽起來真的有明顯可察覺的音質進步。這是屬於磁力的干擾,而且其作用的程度,計算起來相當小,卻都還會有可察覺的聽感影響。而唱片所帶的靜電,其電壓會高到數百伏特,對音質造成的影響,肯定更是明顯。

唱片帶了靜電,除了會吸附周遭灰塵過來,引發播放時的雜音之外,還可能會使灰塵附著在針桿,甚至進入到唱頭內部的線圈,磁鐵及阻尼/懸吊等重要部位,日久造成各種不良後果。而即使把空間裡的灰塵完全去除,靜電的正負電荷還是會因庫倫定律(Coulomb’s Law),在播放時產生吸引與排斥力,作用於質量甚小的針尖,嚴重時會干擾到正常循軌。而持續的摩擦與靜電累積,當電壓超過了正負電荷兩邊的間隔所能負荷時,就會有放電的現象產生,引起播放時的爆裂聲。即使沒有發生放電的狀況,當唱片表面的靜電荷隨著唱片轉動時,也會產生電場,對唱頭的運作有所影響。

數位媒體,例如CD,也會因靜電的存在,而影響到音質。有不少玩家就發現,用靜電槍在播放前將CD片打一下,會得到比較好的音質表現。而像是YBA,還特地出品了CD鎮給他們的轉盤使用,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將CD片所帶的靜電,導至轉盤中心的金屬軸而排除,而且可以在播放時還可持續作用。但CD的讀取並不接觸到片子本身,為何這會有音質上的效用?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靜電的排斥吸引,會導致讀取過程的錯誤更正機制啟動,進而影響到之後的解碼,使得音質惡化,但目前還沒有看到有測量數據證實這樣的理論。

有些人也指出,在一段時間後將靜電槍對著喇叭單體打幾下,會有明顯的正面效果。如果室內的空氣夠乾燥,喇叭單體運動與空氣摩擦後,會有靜電的累積,應該是合理的推論。消除靜電後,可使附著在單體上的灰塵掉落,或者減少靜電場對訊號經過時的干擾,可能是造成音質改變的原因。


Thursday, March 3, 2022

Accurion Halcyonics i4 Isolation Platform

 The Accurion i4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 is slightly more affordable than the Kurashiki products I reviewed a while ago. Operation wise the i4 is more straightforward, likely more friendly for less technical users. It also has an outboar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nit, which can be replaced with a third-party PSU and provide another option to fine tune sonic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o vinyl turntables, I also test the platform with non-mechanical components including phono stages and turntable power supplies. While the sonic improvements may not be as dramatic as in turntables, one will still immediately notice the increased resolution with cleaner transient attacks, background quietness, and greater harmonic integrity. Audiophiles interested in pursuing the ultimate sonic truth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work with the distributer to arrange a demo in their own systems.

RS Laboratory Rotary Headshell RS-3

 The Rotary Headshell RS-3 by the Japanese company RS Laboratory has similar design objectives to the Korean-made Swing Headshell reviewed in this column a while back. They both sacrifice tracking accuracy to some extent to minimize the interference from side forces during playback, as well as mechanically decouple the cartridge from the tonearm. The main differences are the RS-3 does not employ springs, and given the cartridge is installed as instructed with the stylus aligned precisely with the rotation axis, the overhang distance does not change during play as in the Swing Headhsell's case. In lab tests compared to a conventional headshell, the RS-3 indeed successfully reduces the amount of anti skating required to cancel the side forces when using the same cartridge model. In measuring the cartridge-arm natural resonance, I find the RS-3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resonance behavior of the combo, unlike the Swing Headshell which breaks up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into two separate peaks. Given the above findings, one may conclude the RS-3 may inject less sonic character of its own.

Wednesday, March 2, 2022

「加法」與「減法」調聲的差異

 料理食物的技法,有分成加法與減法兩種。前者是在食材本身的特性之外,再加上其它調味品來增加風味。後者則是將食材裡令人不快的味道去除,去蕪存菁留下好的部分。任何音響玩家對調聲,都有自己的認知,看法甚至成見/偏見。而歸納起來,多數人都是以「加法」為起點,就是聽到系統音質有什麼不滿意,就直覺認為是某方面缺了什麼,然後用某個器材,線材或墊材,來添加東西並補上心中認定的缺口,例如使得低頻更低沈飽滿,中頻音色更漂亮,高頻更延伸等等。然而實際上,除了換喇叭之外,這些作為並不會明顯改變可聽範圍的頻率響應,頂多是泛音分佈有所不同,造成人腦對聲音覺知的改變而已,這只要用適當工具測量一下喇叭在房間的頻率響應,就會立刻明瞭。等聽了一陣子之後,由於原始的根本問題還在,又開始會覺得有所欠缺。這就是完全仰賴自己的聽力與直觀判斷,卻缺乏理性輔助與制約的典型行為模式。

我建議的思考方式,終極目標在於將原始錄音不多不少地完整表現出來。手段上則是以「減法」邏輯為出發點,降低任何「可察覺」的失真,並且排除呈現錄音內容的障礙。當聽到系統有缺點時,絕不馬上怪罪到器材上頭,而去思考探究:這是由哪一種失真所造成,然後有哪些方法可以去排除。至於可察覺到的失真,除了黑膠播放器材調整不當造成音源本身的失真之外(以後另文討論),最常見也影響最大的是,喇叭與房間的交互作用,形成頻率響應上有明顯凹凸的問題。尤其是低頻響應如果有嚴重凹凸,所影響到的遠不僅是低頻本身的聽感,對中高頻的感知也會明顯隨之改變,這是人腦天生的反應,學理上稱為psychoacoustics現象的一種。也就是說,只依賴聽覺直觀判斷,人耳其實很容易被欺騙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