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6, 2022

我推薦的「冷門」發燒黑膠唱片,之二

Bach: 6 Suites for Solo Cello

Wolfgang Boettcher大提琴

Cercle Kallistos CK1005

 

Cercle Kallistos這法國牌子的唱片不常見到。除了這套組曲之外,較常見的大概就是編號CK1004的郭德堡變奏曲。如果能找得到的話,那也是值得收藏的經典級錄音。

前一張小提琴聲是考驗頻段上半部,這張就是較低頻域的試金石,尤其是大部分人家中會出問題的50200Hz之間的頻段。喇叭與房間的交互作用良好與否,大提琴聲是很好的測試。大提琴低音域若膨脹,模糊或共鳴箱顯得太大或太小,那麼這頻段肯定有明顯的峰值或谷值。尤其這套唱片,可以說找不到錄音或刻片的失誤,所以如果聽到以上的毛病,系統調整方面就要再加把勁。

演奏是否屬經典級,我在此不作討論。但因為演奏者不是大明星,有必要略加介紹。Wolfgang Boettcher生於1935年,曾擔任柏林愛樂的大提琴首席。1976年離開該職,成為獨奏家及Brandis四重奏團的成員。根據唱片說明,Boettcher在錄音時因循了他在演奏會中的慣例,依據演出或錄音場所的音響特性,調整樂章之間的間隔,讓聽者在感覺上更接近現場聆聽演奏。而且為了配合各組曲的不同特性,他還用了不同的弦來搭配。錄音製作人為了彰顯Boettcher的琴技和所用Guarneri琴的聲音,特地選了殘響較少的古堡房間為錄音地點,而非教堂或音樂廳。

放這張唱片時,在幾乎任何系統上都可以聽得出來,錄音場所的確不大,麥克風擺的距離也符合一般聽室內小型演奏會給人的印象。第一,二和六號組曲是在Grignan堡錄製的,中高音較明快,低頻琴聲共鳴較少,但琴體形狀定位特別明顯。第三,四和五號錄音地點在Maisons-Laffitte堡,高頻格外平順甜美,低頻更形飽滿。

而在調校良好,音色中性的系統上聽來,大提琴聲和音像幾乎會真實到給人產生與演出者共處一室的錯覺。閉上眼睛,把三張LP一口氣聽完,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就像聽高水準現場演奏一樣,從頭到尾竟然都沒有令人皺眉不快的聲音出現。而且,也不是那種過度軟化,美化或壓抑動態的音質。就因為保存了樂音的豐富表情及陰陽頓錯,所以即使沒有富麗堂皇的大編制,卻還是能抓住聽者的注意力,讓人聽得興味盎然。喜歡甜美型音色的人,可能要挑剔這錄音的音色太淡而無味。但在我的看法,這是失真最低,最接近真實樂器的聲音。在幾無音染的前提之下,討論音色似乎就顯得多餘了。

提到巴哈的大提琴組曲,音響上就必得討論到Mercury Starker版錄音。它明顯的是屬於真空管音色,中頻部分有特別的魅力。但對我來說,與真實樂器比較起來,樂器質感太粗糙了些。特別是強音的時候,似乎有某種程度的失真。講到強音,值得注意的是,Starker用的是現代弓背略凹(concave)的弓,結構較強,可在敏捷度,力道及音量上盡情發揮。但跳弓也高,所以在錄音中可以明顯聽到較多運弓雜聲。Boettcher用的則是仿巴洛克弓,弓背是平直的,比較不能發力。比起現代弓(法國人Tourte1785年發明)音量較受限制,再加上可能用了特殊的弦(是否部分是羊膓,我不能確定),所以表情上就顯得古樸許多。

Starker版令我較不滿之處,主要就是音像形體不夠凝聚。某些樂段,如第五組曲,高中低頻分佈左右,分散我注意力,讓人無法專心聆聽。此外,收錄的呼吸聲大是沒關係,但和琴聲的相對位置並不連貫。我並沒有原版,但在Speaker’s Corner再版發行片,Golden Import版,甚至CD版上都有如此瑕疵。所以各位不要以為是唱頭唱臂調得不夠好,花冤枉功夫調到吐血。有懷疑的話請用CD版作參考比較。這也就是我一向主張CD唱盤是調音響,尤其是調唱盤之重要工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