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近年來,我已經鮮少因一時衝動而買器材。尤其 玩音響幾十年來,逐漸地體會/看破,不同器材的聲音差別,無論是價位差別的大小,幾乎都是由於電源處理及震動控制的不同而產生。各式令人炫惑的外觀及廣告辭令,對我已經不產生作用。許多情況,雖然一開始會有衝動,但對該器材的實質與內在有所瞭解後,就打消了念頭。
這台ELP,是因為幾年前看了 Michael Fremer 在 Stereophile 的評論,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心,再加上一時熱血衝腦,才花了不小的一筆錢,把它購入。這已經是數年之前的事了,那時我還在美國工作,在台時間不多,還把它寄放在克利瑪咖啡的鍾老闆那裡一陣子。當時的想法是,他可以在忙著煮咖啡時,用這機器放黑膠片,不必擔心唱完要馬上換片等問題,而且還可以遙控,無限制地重複播放。直到2014年,才把它搬回台北家。
然後,在2014年底,花了不少精力,把它寄回日本原廠,升級至最新的規格。在2015年初,回到台北家中。
ELP簡史
ELP 的起源,從頭說起的話,真正有一台可動作的原型機出現,是在1986年美國的CES展覽。由 Finial Technology 推出的產品,估計在市面上的賣價是2500美金,在當時是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接受價錢。不幸的是,那時的經濟景氣不佳,再加上CD的出現與普及化,使得該公司從未達到將其商品化的階段,就面臨倒閉的命運。
1989年,Finial 的資方將技術專利賣給了日本 BSR 公司。BSR 後來變成 CTI,然後再創立了 ELP子公司,繼續研發雷射播放黑膠的科技。直到1997年,ELP LT-1XA 這台商品化的機型才上市,定價是20500美元,也還是超出大多數人可接受的範圍甚多。到了2003年,價錢才降至10500美元。
到現在,ELP 的官方網站顯示,總共有三種機型:LT Classic, LT Master,及 LT Ultimate。我的這台,已經買了幾年了,於2015年初運到日本原廠升級至 LT
Master 及 Ultimate 同樣的音質水準。
我與ELP 公司的負責人,Sanju Chiba(姓的漢字應該是千葉吧?),在機器升級的過程中,經由電郵有過不少的討論,也對他的背景與行事風格有些瞭解。詳細資料請參照http://elpj.com/about-elp/meet-sanju-chiba/
技術原理簡介與討論
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到ELP的網站 http://elpj.com/
在此只將要點摘譯:
1)它完全是類比的技術,沒有牽涉到任何的數位轉換。
2)總共使用5道雷射光,其中兩道用來讀左右聲道的聲音,兩道瞄準溝槽間的高處,用來循軌。另外一道,用來維持雷射讀取頭與唱片表面的距離,來適應不同唱片的厚度和不平的情況。
3)它讀取的溝槽位置是靠近頂部的部分,是一般唱針不會觸碰到的地方。所以理論上,會避開被刮壞的部位。
4)如果雷射讀取的溝槽位置,產生的聲音不理想,用家還可以選擇幾個不同的讀取位置。
5)左右聲道的雷射,在機械上是完全獨立的。不像一般唱頭,無法規避這先天上的限制。
6)轉速可以0.1 rpm 的精密度作調整。
7)雷射的粗細是 2 microns (2 x 10^-6 公尺)的圓點。一般唱針的線型接觸面寬度是 3 microns 左右。
根據廠方的說法,比起傳統唱盤,ELP 有以下的優點:
· 不會磨損唱片 ── 這肯定沒錯。
· 可以發現唱片裡,之前用傳統盤沒聽到的好聲音── 後面會有較多討論。
· 比起一般唱針,較可對付損壞,甚至破裂的唱片──我自己未曾驗證過,但據網上的討論真是如此。
· 使用起來像CD唱盤一樣方便──部分同意。
· 左右聲道分離度超越傳統唱頭──後面會有較多討論。
· 因為沒有摩擦產生的音染,而且讀取訊號更精確,所以音效比傳統唱頭接近母帶 ──後面會有較多討論。
· 不受外界聲音的干擾,不像傳統唱頭會有迴授的問題──部分同意,後面會有較多討論。
基本操作要點
· 操作與一般CD轉盤類似,但千萬不可用手去推抽屜,會造成損壞。
· 它附了一張校正用的唱片。如果是搬動後,或很久沒啟動ELP,就要重新執行校正程序
· Variable Scanner Offset (VSO)的功能,可以讓用家選擇雷射讀取溝槽的深淺位置。以 0.0254mm 為單位,在78轉唱片有5個選擇,而33轉有4個。
· 最新的型號除了提供mm 級phono 輸出,還有已經放大到 line
level 接近CD唱盤的輸出大小,所以可不經過唱放。但我的是較早機型,只有phono 輸出。
· 只能唱黑色唱片,其它顏色或會透光的片子,雷射無法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