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15

關於味精(MSG)

日劇「大川端偵探社」裡有一集,一位年老的黑社會角頭,委託了偵探去找他年輕時愛吃的餛飩湯,想在生命結束前再嚐一次那個味道。但試了好多家,煮出來的味道都不合意,甚至讓他大怒拔刀要砍人。最後,總算找到了當初他喜歡去的店(早已停止營業)的店主人,幫他煮了一碗古早味的餛飩湯。這位老店主,他的美味秘訣是什麼呢?就是加了味精。而後來開的店,多是不用味精的,所以那位老大所懷念的,其實就是日本戰後貧窮的年代,用便宜的味精來調出的高湯味道。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日本人發明了味精,但近年來卻幾乎都不用了。而在台灣,大陸,越南等地,卻還在大量的使用。這是不是頗為奇怪的現象?雖然美國的研究結果說味精與癌症無關,但日本人是不是知道一些沒公布,或為了商業利益不想公布的資料及數據呢?

我自己居住美國一段時間之後,大概久沒吃味精了,一吃到就會有明顯的反應。吃到了一定的量,開始會口渴,一直想喝水。再多一些,就會整晚睡不好,不停地起來喝水上一號。再更多的話,渴之外還會伴隨頭痛。後來就逐漸學乖了,別去碰越南河粉,也少吃中菜。可能的話,盡量自己做東西吃。而在台灣,雖然不可能期望所有店家都不加,但我還真希望點菜時多一個選項可以不加味精。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反應,但既然已經會使有些人的身體產生不適,這樣的的化學物質,長期食用真的無害?

Sunday, June 28, 2015

盤式類比錄音帶引起的回憶

昨天到Y先生家聽了用 Studer 的專業盤式機播放各種不同 generation 的母帶,是很好的學習/溫習體驗。一方面確認了黑膠播放的先天缺陷,及調整和設計上要努力改進的方向。另外,則勾起了一些陳年記憶。

這輩子對聲音的重播,最早的印象,就是34歲左右,還住在中壢祖父家的時候。父親從日本帶回來一台Sony 的「手提」盤式錄音機。說是手提,其實是10來公斤的大機器,上面裝有把手而已。那時,小型隱藏麥克風還未出現,附帶的是一個頗有份量的金屬質麥克風。錄音機沒有後來常見的UV電平表,倒是有一個綠色貓眼管,用來顯示錄音的輸入大小。錄音機本身有喇叭,可以直接播放。父親不時會放一些不知從哪裡錄來的流行音樂,記得大多是 big band 演奏的舞曲。興致來時,還會拉著母親表演一下他留美時學到的社交舞。其中有一段音樂,我印象特別深刻,但從未找出曲名。自己在美國唸書時有一次聽到電視上放了一小段這音樂,但也沒來得及搞清它的來歷。有一天,也許我把它哼出來,請人幫忙指認。

小學3年級左右,正是4聲道成為音響新潮流的時候。父親從日本帶了一部 Akai 4聲道盤式錄音座回來。當時黑膠唱片要播出4聲道,一種是 CD4 的科技,另一是 SQ 的系統。兩種都不太成熟,分離度也不佳。所以盤式的4聲道播放,可以說是當時環繞音響的 state of the art 。後來的幾年,這台機器還成為我的主要「玩具」,花了不少功夫,學會用它來錄廣播,錄唱片,還跟二哥學會剪接錄音帶。直到國中時期,卡式錄音座成為主流,才漸漸把注意力轉到那兒去。

高中時代,在班上有了音響同好的潘同學(現為美國開業牙醫),他家裡有一台相當專業的 Teac 盤式座。有好幾次,我們把它搬去錄校內音樂會的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所謂的青韻合唱三團大演出。我們坐在中山堂的舞台前下方,整晚照顧著它的運作。還記得,旁邊還出現了中廣的專業技師,帶了 Nagra 的可攜盤式座來錄音。當時和那位先生聊了一下,知道了那台看來極精密的小機器的價位,印象還真深刻。

當時的我算很有危機意識,另外還搬了卡式座作同步錄音。果然,盤式帶在其中一首歌未了時,就必須換帶了。台下燈光昏暗,手忙腳亂之際,大概花了3分鐘才重新回復錄音。還好靠了卡式座的補足,我們有完整的全場錄音記錄。之後,我們還異想天開地轉錄到卡式帶,製作了將近一百份,賣給同學。至於著作權的問題,當時則完全沒想到過。

New Toy: PS Audio P5 電源產生器

P3,P5 及 P10 已算是第4代的產品了吧。而且從第1代我就開使用了。目前在美國家用的是第一代的 P1200,第二代的 P500,和第三代的 PPP。這台 P3 是這次回台前買到,然後帶回來的。重量差不多45磅。連包裝放進行李箱,總共也有 60 磅左右。

和之前的機型比起來,外型上看得見的主要差別是用了 LCD 的觸控螢幕。









開機後的顯示。






機蓋上方可以隱約看見裡頭右方的變壓器,和左方的風扇。





按了左邊第一個功能, Scope。 






按了上個銀幕的右箭頭,出現輸入的波型。






下個銀幕是輸出波型。





再下個銀幕是輸入與輸出間的差別。





回主銀幕後按 Set Up。







回主銀幕後按 CLEANWAVE 消磁功能。






在台北的接法,也是先經過被動式的濾波,再進入 P5。


Friday, June 26, 2015

帶著唱盤旅行


這次從美國飛台灣,完成了一件多年未了的心願,就是把另一部 Immedia RPM-2 唱盤運回來。

這個盤,是約5年前買的N手貨。當初買的動機,是因為買了台北的房子,要放在這裡的音響室用。據賣給我的人(曾在 Sumiko 工作過)說,在他之前,是 Classic Records 的老闆用的。既然轉手多次,原始的包裝就不知去向。但因為我還留著以前那台同型盤的箱子及所有填充物,所以運送應該不困難。結果那年等到要上飛機前幾天,要打包了,才發現有幾個問題:1)唱盤本身不連唱臂及電源供應器,已經有58磅重,再加上所有包裝,已超過70磅,航空公司的條文說是拒絕受理托運。2)運送時鎖定轉盤軸承的兩個螺絲,和固定唱盤上下兩層機座的螺銷,賣家說他沒有。然後我自己前一台盤所附的,在美國家裡又找不到。所以那時就只好放棄搬運,等以後再說。結果,後來又買了二手的 Linn LP12, 輕鬆地運回台。既然有盤可用了,花精神力氣來搬運 RPM2的動力就弱了。之後,一拖就是到今年。

這次,我構思甚久,想出了方法,既安全又可以把總重控制在70磅以內。主要是不用原廠包裝,而是用了大量的 bubble wrap 將它圍繞,然後放入中型(21吋?)的,夠牢固的行李箱內。秤起來恰恰是70磅。然後,在美國的家中,翻箱倒篋,把20年前買前一台盤時收起來的,運送時用來固定重要部位的零件找出來。這下,終於可以讓它上飛機了。

至於,為什麼我要如此執著這個盤,而不把它賣掉,在台灣另外找其他的唱盤,省下許多麻煩?那就再另文敘述。

附圖是到台北家裡,unpack 的情景。





底部兩個固定 sub-chassis 的蝴蝶螺銷,和鎖定轉盤軸承的兩個螺絲。









構成材質主要是鋁合金夾壓克力。所以才會體積雖小卻很重。









Monday, June 22, 2015

煎牛排

煎牛排要用大火還是小火?各家理論眾說紛紜,有的說用大火把外部弄出 crust ,可以保住內部的肉汁不流失。有的主張小火到一段時間後,再大火完成,比較不會破壞肉質。

我嘗試了不少方法,發現先小火後大的方法,比較麻煩,不小心還會過熟。我現在常用的作法,如果肉的品質夠好夠厚,是用極大火把平底鍋(不加油)加熱,把牛排進鍋後,不去動它,直到側面邊緣看到下方1/3已經變色,翻面,再煎至1/3變色。起鍋,放在磁盤上,讓它休息5分鐘,讓熟度均勻。這樣,得到的結果差不多是 medium rare。但我的  medium rare,有人可能覺得太生,那就要再加長加熱的時間。

圖示:

首先抹粗鹽,用一點耐高溫的油讓鹽滲入肉內




放入已達高溫的鍋




翻面





起鍋休息





5分鐘後切開的樣子



Saturday, June 20, 2015

馬勒第4號

在密西根唸書的時候,冬天的寒冷,當然是永遠難忘的記憶。而既然是大陸型氣候,那裡的夏天,也可以熱到頗讓人吃不消的地步。

大概是1992 1993年的夏天吧,我那時候還在幫音響論壇寫稿。一個晚上,從學校研究室回到公寓,放上音樂,開始寫當月要交的稿子。室內開了音響,在狹小的房間裡,溫度就漸漸上升,老公寓的冷氣也開始力不從心。這時就只好把窗戶打開。我想,夏天的晚上八點多,天都還亮著,音樂雖然會從窗子傳出去,應該還不至於干擾鄰居吧。

聽了幾張唱片,寫稿也寫得忘了時間,天色都已經暗了。這時聽完馬勒的第4號交響曲的最後樂章,正準備起身到唱盤去換唱片。忽然,從窗外遠處,有人喊:『More Mahler, please!』那一瞬間,心裡的感覺還真複雜。一方面覺得頗驚喜,竟然在這社區裡還有知音人士,可以和我一起在這夏夜一起享 受聆聽馬勒的樂趣。另一方面,自己也意識到,音響的聲音,可能是開太大了。在這美國中西部小城的夜間,除了那位未曾謀面的馬勒愛好者,可能還有其他不少人聽得到音樂,但對他們來說卻可能是干擾。所以,我就壓下了想將馬勒第二號再與他分享的衝動,關上窗戶,把音量轉小。

多年來,聽到馬勒第4號的最後樂章,我都會憶起這有點奇妙的 encounter 。想像那位先生,是否也因為室內太熱,才開了窗戶,卻聽到不知何處傳來的音樂。然後,他被最後樂章的優美女聲給感動了,忍不住想聽更多的馬勒?


我若有機會,還真想向他解釋,我的確聽到了他的請求。但夜深了,我們就以這段天堂的樂聲做結尾吧。

Friday, June 19, 2015

美國雞胸




這是在美國家附近超市買的烤雞。味道如何不予置評。重點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會是台灣養出來的雞。才差不多兩磅/斤的大小,雞胸厚度竟然達兩吋左右。如果不用加料的飼料,可以養到如此?

但這也是有地域性的。這種雞,在美國可以賣得好,因為在美國多數人喜歡胸部白肉。而雞胸肉的單位價格也是比其他部位要高。但在台灣,一般看到的雞,是不是多半腿大而胸小呢?因為在台灣,雞腿肉是最貴的部位。

所謂的市場經濟,競爭的結果,在食物/食材上,這種現象就愈來愈多。便宜,量大,多數人都可以買得起。但吃下去以後,將來的問題,成本又是多高呢?


Wednesday, June 17,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2: 控制變因的重要性

調整VTA/SRA時,其實牽連的變因很多,在大多數的唱臂,幾乎無法只改變 VTA/SRA 本身而已。

1) 針壓:調高 VTA/SRA 會使針壓變輕,反之加重。
2) Azimuth (直線正切臂除外):一般支點臂,由於唱頭安裝與臂管有角度,當改變支點高度來讓 VTA/SRA 升降時,唱頭也會有一些側向的翻轉。
3) 循軌角:如果 VTA/SRA 變動的幅度大,唱針落在唱片表面的那個點也會移動。造成循軌角的變化。
4) 抗滑:如果是拉線式的抗滑機構,很可能會受到 VTA/SRA 高低的影響。
5) 阻尼:如果油槽不隨 VTA/SRA的調整一起上下,阻尼大小也會變化。


因此,在更動 VTA/SRA 時,一定要注意控制變因,讓其他的參數盡量維持不變,才可得到比較正確的評估結果。有很多人常說,把 VTA 調高,聲音會變亮,調低則會變柔和。其實,他們可能只是聽到針壓變輕或變重的副作用而已。

Tuesday, June 16, 2015

不良供電的對應方法

常有台灣的音響界朋友,聽到我居住美國,反應是『那電源一定又穩又乾淨』。其實,美國各地的電力供應,品質差別很大。我所在的加州 Santa Clara ,電力是遠從加拿大傳輸過來。所以,雜訊很多,電壓波動也是幾乎無時不有。再加上這裡是50多年的老社區,傳輸電線都未地下化,因此無線信號的干擾也很多。以前我的 Quad ESL63 還沒運到台灣時,在這裡,如果沒有任何電源濾波,甚至還會聽到外頭路過警車的無線電通話。

到了約十年前,經過許多嘗試錯誤,我才找到讓自己的音響系統得到優質供電的方式。那就是結合被動式的濾波器與主動式的電源產生器。主要的考量是,濾波雖然可以解決高頻的雜訊,卻無法改正波形的缺陷。另一方面,電源產生器可以產生接近完美的波形,但高頻雜訊仍然會通過。

見附圖。電力從左邊圖外牆壁的插座出來,先經過濾波,再進入右端的  PS Audio P1200 電源產生器。如果是前級與唱頭放大,因為耗電量小,多一層濾波比較無妨,且屬於上游的器材,電源純淨更重要。所以從PS Audio出來後,再經過一次過濾。


如果各位所在地區的電力供應品質不佳,可以考慮用類似的處理方式。



Monday, June 15, 2015

超簡易食譜之2:蒜辣烤雞腿

超簡易的烹調,其中極重要的元素,就是要用好的食材作為基礎,然後以高品質但「簡單」的調味來輔佐食物的原味。

這裡要介紹的蒜辣烤雞腿,如果用新鮮的大蒜和辣椒當然更好,但要儲備這些新鮮的調味材料隨時備用,在美國並不是很實際。尤其一個人在此,常常還沒用完東西就壞了。因此我通常用的是在 Trader Joe’s 買的蒜味橄欖油和乾辣椒片(如圖)。

材料:帶皮雞腿4支,日式調味米酒  Mirin (如圖),鹽,蒜位橄欖油和乾辣椒片。

作法:雞腿買回後,用刀將肉厚處劃上數刀,加3 Mirin 醃過夜。第二天烤的時候,把雞腿放在錫箔上,抹鹽,淋上蒜位橄欖油,再依各人喜辣程度,灑上辣椒片。用美式廚房的烤箱的話,用 底部的 grill low setting ,烤約7分鐘,再翻面考3分鐘。(用小型電烤箱就要加長時間。)還有烤出來的油/汁,用來拌飯/麵也極佳。


搭配葡萄酒:因為有蒜辣味,應該以較粗獷型的義大利紅酒比較合適。







Saturday, June 13, 2015

Tools and Tweaks#3: Swifter Dusters 當唱片刷

清潔黑膠唱片,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用洗唱片機。但是每次播放前都洗,似乎不太實際。大多數人都是用唱片刷把灰塵盡量去除。但是,所謂的唱片刷,真的有作用嗎?據我觀察,大部分的刷子,是可以移動灰塵,但要把灰塵從唱片表面弄下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刷了唱片的結果,常常只是把灰塵重新分布而已。


3M 公司出的藍色灰塵撢子(如圖),在新的時候吸附灰塵的能力還蠻強的。通常我都是準備兩個把手,一個裝新的撢子來撢唱片。用了一陣子後,就換另一個新的,然後把舊的用來撢器材或家具。



Thursday, June 11, 2015

Tools and Tweaks#2: 用透明塑膠杯架高線材

把喇叭線及電源線架高,對聲音有正面的幫助?到約10年前左右,我自己還沒試過之前,還真是不太相信。從電磁學角度來看,雖然有些道理,但那些效應,理論上應該是非常高頻的信號才會出現。然而音響奇特之處,就是許多音質上的差別,儀器量不到,但耳朵就是聽得出來。


至於用什麼樣材質的東西來架高才好呢?我還未曾深究過。多年來我一直用透明的塑膠杯,除了徹底便宜(甚至可以不花錢)之外,聲音效果還不錯,而且視覺上也還算順眼。理論上,用玻璃或陶瓷材料的東西會比較好,但安全上似乎有些小顧慮。



超簡易食譜之一:瓜仔肉

從小到大,直到出國唸書之前,烹調食物的經驗,除了童軍時的團隊合作野炊大鍋煮之外,也只有大學時代做了一兩次的簡易牛排。當完兵,到了密西根大學唸書,學費超貴,在還沒拿到助學金之前,大家都是省吃儉用。前兩年,和另外兩個單身男生分租一間公寓。當時的安排,是早午餐自理,晚餐則由每個人輪流負責,一週兩次。從那時開始,才開始累積一些實際的做菜經驗。當然,在功課及時間的壓力下,做得比較頻繁的,大多是簡單下飯的菜。這道瓜子肉的作法,是當時的另一位留學生傳授的。作法極簡單,失敗的可能性小,口味也頗受歡迎。同時,重要的是,這是可以 fire and forget 的電鍋料理。烹調的過程中,大多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的菜/事。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之後,不知什麼原因,就比較沒做這道菜了。最近我在台北,又開始做了幾次,還頗受太太的好評。

材料:豬絞肉 (大概半磅或半斤),愛之味脆瓜半罐,雞蛋一個。

作法:
把豬肉放進可耐熱的大碗,倒入半罐愛之味脆瓜 (含湯汁),略微攪拌。打入雞蛋,然後再攪拌均勻。中間用手或工具做一個凹下處,可讓熟度較一致。把碗放進大同電鍋,蓋上內鍋蓋。外鍋放一杯半的水。開始加熱。

注意:在美國,豬肉的臊味較重,有必要時,建議可以加入適量大蒜。在台灣,只要肉夠新鮮,似乎沒有這問題。


變化版:我還試過用切碎的新鮮韭菜代替醬瓜,因為沒有鹹味,就加一點有機醬油。成品效果也不錯。此外,想要比較豪華的,還可以考慮加入香菇,乾干貝,等等。

Sunday, June 7, 2015

VTA/SRA 的調整,Part 1:盲點與誤區

我看過不少音響玩家的唱盤/唱臂/唱頭組合,觀察到90%以上的情況,VTA/SRA 都調得比水平要低,有些甚至低於水平超過好幾度。我問他們為什麼要如此,共通的答案,幾乎都是『這樣才好聽』。那調至水平如何呢?『高頻會刺耳,不好聽』。

分析原因,其一要討論的是,到底什麼叫做「好聽」?這是個很大的議題,我們再另文研究。

另外的主要原因,追根究底,應該是以前 The Absolute Sound 雜誌,HP 和幾位主筆的影響。HPHigh-End 音響的貢獻毋庸置疑,但也犯了不少誤導讀者的錯誤。其中一個,就是一直主張MC唱頭放大,要設定沒有阻抗負載的47K,才會得到最好的效果。因為如此,所有MC頭在超高頻段響應曲線的上升,雖然人耳一般聽不到,卻會造成唱頭放大線路的異常。所以在VTA/SRA接近刻片角度,照理說唱針與音溝最密合的情況下,聽起來卻有高頻的 ringing 。這時,最明顯的是弦樂的摩擦聲會粗糙,高把位的音色會金屬化。金屬打擊樂器,尤其是鈸的聲音會特別的 splashy而缺乏通透感,令人感到不快。在這情況下,大家(包括十幾年前為止的我在內)都跟隨HP等人的作法,把VTA/SRA調低,來讓高頻的響應聽起來較順。但這樣卻造成了許多的不良副作用。試想,唱頭設計者,辛辛苦苦地把唱針與音溝的接觸面,盡可能的減窄到一條線,來拾取最多的音溝內的資訊,那把針尖後仰,豈不是增大了接觸面而造成 smearing 的情況?這樣無異是 defeating the purpose,走回頭路的作法,不是嗎?如果真是這樣才會好聽,那不乾脆用圓形或橢圓形接觸面的針尖就好了?

如果還有人一直這樣聽唱片,建議您用把唱頭放大的阻抗負載,調整到接近唱頭製造者建議的最低數值 (但注意別低於這數值),然後用工具把VTA/SRA確實地調到刻片角度91,92度左右。同時,如果是新手,建議用耳機來監聽參考和作微調。這是避免因為喇叭在房間裡的響應可能已經不平了,會容易造成整個調音上的錯亂。


Friday, June 5, 2015

關於循軌測試

從遙遠的年代開始,唱頭的循軌能力就是音響玩家們討論與爭執的話題。在我讀高中的期間,有一陣子,能不能唱完 Telarc 那張 1812 序曲而不跳針,是大家的標的。到了我大學時代,那張 ATR 出的 Esther ,又成為挑戰的目標。不少人好幾天不眠不休地調整,為的就是要達到『不破聲』的境界。

CD 等數位媒體興起之後,關於播放 LP 的循軌能力話題,就沈寂了許多年。直到最近,才又開始在黑膠玩家之間,成為關注,研討,甚至競爭的議題。而在台灣,DG 出的Horowitz in Moscow ,又成為測試比較的標竿之一。

有些人會質疑,這些測試,到底是否有意義?或只是幼稚地要展現『我比你厲害』的雄性賀爾蒙作祟?

測試的本身,其實是有實際上的意義的。循軌力愈好,代表失真愈低,聆聽音樂時,也更能聽到較多的細節。以我個人來說,如果大動態時出現與音樂節奏有關連的破聲失真,神經就會繃緊,無法專注在音樂上。但是,我們必須要體認,在一些情況下,循軌失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這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當唱片上的溝紋形狀,使唱針劇烈運動,使它與溝面無法密合接觸,那失真就產生了。但這樣就表示唱頭設計不佳,或用家調整不好嗎?答案是不見得。

設計唱頭時,如果要追求最佳循軌力,就要有軟性的懸吊,然後播放時用輕針壓。像以前我高中時用的 Shure V15,可以輕易唱過 1812 的砲聲。但那時超高價的 Ortofon MC30,卻很難通過。那這就表示,V15是比較好的唱頭?答案顯然不是。唱頭設計者,要面對許多互相制衡與抵觸的參數,最終要選擇某一種妥協。為了音質與相位精確,就可能要用較硬的懸吊,這樣就必須犧牲一些循軌能力。

從另一角度,如果 A 君的唱盤播放 Horowitz in Moscow 時破聲比 B 君的少,就意味 A 調得比較好嗎?答案是,不一定。其中牽涉的變因太多了,在此無法一一說明清楚。但概括地來說,應該要看 破聲時的『行為』來判定。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A的破聲,都偏重在某一聲道,那表示有側滑力的存在,可能抗滑沒調整好。而如果B的破聲很均勻地分布在兩聲道,有可能是他已經調得很好,但由於唱頭/臂的先天限制,循軌比較差。所以,雖然A的破聲少,但可能只因為是他用的唱頭/臂先天上就循軌較佳而已。


所以簡而言之,請大家在聽測試片時,多用心在破聲的分布狀態,而不是單純地算數量而已。

鄭華娟的民歌 「靈感」

從成功嶺下來,大一剛入學不久,應該是10月底或11月初的時候吧。在課間空堂的時候,到學生活動中心的飲食部,找了空位坐下來,作微積分的習題。還記得是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秋日的陽光,從窗外照進室內,不冷不熱,很舒服的感覺。飲食部的職員放著收音機,從我的座位可以聽得到廣播員的說話聲,穿插在音樂及歌曲之間,但難以辨認確切的內容。突然,有清澈脫俗的女歌者聲音吸引了我的注意,旋律輕快優美。但只能模糊地辨認些許歌詞,似乎是

xxxxx靈感xxxxxxxxxx風中傳來xxxxx

其餘的就無法辨認了。雖然沒聽清楚什麼,但那歌曲在那個情境,感覺真是完美的配樂。
不一會兒曲子就結束,播音員的解說當然也聽不分明。那時的我,還在古典音樂為尊的階段,所以不像聽到了某首不知名的古典樂曲時,就馬上追根究底去查明曲名。所以那是什麼歌,並未去深究。

時間一過就是20多年。有一次從美國回台,在光華商場逛唱片行,看到一整套的民歌全集CD片,就隨手拿了幾張。回到美國之後,有次在看雜誌,放CD當背景音樂,才與這首歌再次相逢。那一瞬間,我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那個時空,自己還有茂密到看不見額頭的黑髮,在嘈雜的學生活動中心,坐微積分課本前,拿著筆,發呆聽著遙遠處的手提收音機播放它。

歌詞出自
http://mojim.com/twy104721x84x2.htm

靈感

作詞:鄭華娟
作曲:鄭華娟
演唱:鄭華娟

聽見、風中傳來的歌呢呢呢呢,有著、怎樣地歌詞呢呢呢呢?
寫出、如此柔美地歌呢呢呢呢,是從、怎樣地靈感呢呢呢呢?
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只願那陣陣微風輕吹、慢飛
聽見、風中傳來的歌呢呢呢呢,有著、怎樣的歌詞呢呢呢呢?
寫出、如此柔美的歌呢呢呢呢,我想、聽也好想和

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只願那陣陣微風輕吹、慢飛
聽見、風中傳來的歌呢呢呢呢,有著、怎樣的歌詞呢呢呢呢?
寫出、如此柔美的歌呢呢呢呢,我想、聽也好想和


Tuesday, June 2, 2015

Tools and Tweaks#1: 用 Telescopic Rods 抑震

Quad ESL989 的高度比以前的 ESL63 高很多,又沒有可以搭配的喇叭架來控制前後搖擺的震動。所以我蠻久之前就開始想要用方法使它的上端穩定些,推測應該會對音質有幫助。

昨天,終於把概念付諸實行,去五金行花了400元台幣買了所需的東西。然後用大概10分鐘的時間架設起來。整體看起來有點唐突但還沒到太難看的地步。見附圖。

音質的變化,倒是相當地正面。最明顯的是低頻的控制力增加不少,然後音像也更凝聚。如果您用的喇叭相當高大,結構又不是很具剛性,不妨可以試試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