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撰寫器材評論的人士,可以到代理/經銷商處或友人家,只在別人的系統上聽過一件器材,然後就可以憑藉這「二手經驗」寫一大篇文章來對該器材的音質抒發感想。在我看來,這種完全缺乏變因控制的評測方式,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會有「專家」,只不過在某處音響展聽了某件器材在某個系統裡的表現,就可以立刻對該器材下音質的定論。這常是一種幫商家宣傳促銷的作為,並以「鐵口直斷」的風格造就自己聽力高超的形象,帶動風向且吸引追隨/崇拜者。然而實際上,這樣的文字內容,對認真想知道實情的讀者,看不出有多少參考價值。而且,既然聽感是主觀的,藉著生花妙筆,把不好的說成好的或反之,也沒有人可以質疑。
沒有錯,評論的過程,既然要講到聽感,就一定會有主觀意識的影響。但一個評論者應該做的基本功課,是將偏見的成分降到最低。其中一個要件,是憑藉某種程度的科學測量,來輔助聽覺的不足,同時從數據上還可以指引聆聽期間的重點方向。而且,如果器材的狀況已經有問題,這就是一個用來把關的重要門檻。舉例來說,一個黑膠唱頭在安裝好後,取得頻率響應,失真與分離度等數據,再與原廠規格或其它唱頭測得的比對,就能大致確認該樣本是否在健全的狀態。假如觀察到頻率響應的突起或凹陷,在試聽時就會特別仔細聽這些頻率附近,是否有音染的現象。
在我的觀念裡,一個文字工作者要建立公信力,除了要迴避與廠商的利益瓜葛之外,還要對自己的言論及影響力負起社會責任。在某種程度,讀者的信任可以很快靠大量的文字版面與發言獲得,但如果寫作者沒有持續虛心學習並充實自己,持續推砌文字欠缺實質可靠的內容,支持者在智識增長,認清真相後就會逐漸離去。或許永遠還有死忠粉絲追隨及剛入門者可以吸引過來維持,但整體環境與風氣素質,卻陷入無法向上提升的困境。當今Hi-End音響市場雖然有萎縮的趨勢,但我們還是要自勉,既然從事與出版有關的事業,就不能完全只為求生存及短期獲利取向。應該堅持一些理想,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時要將眼光放遠,帶動整體良好風氣,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