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7, 2022

與聲音有關的一些陳年舊事之七:春之祭

 這輩子第一次知道有「春之祭」這曲子,而且聽到它的片段,是小學的時候。

 

那時,音樂現場演出很貧乏。但有頭腦靈活的聰明人士,辦了不少播放錄製音樂的音樂會。聽過最多次的,應該是用 Altec  的劇院之聲喇叭 記得型號有A3, A5  A7,擺放在國父紀念館的舞台上。音源則多半是用  Studer  的專業盤式機,放不知是第幾代的母帶。現在想來,還真的感謝這些活動的主辦單位,讓我不但有機會聽到這些專業級的機器,還接觸到許多那時不容易聽到的曲目。

 

有一次的音樂會是由  JBL  的代理商主辦,記得文宣作得蠻大的。其他的細節在此不贅述,而那次用的器材,主角是 JBL Monitor 4350  喇叭。前後級擴大機好像是  Crown  的,唱盤是  EMT 928  搭配  EMT  唱臂及唱頭。還記得那天跟二哥早早就到了國父紀念館,興奮地在那些傳說中的器材前駐足瞻仰許久。

 

播放的音樂曲目,只記得多數是流行音樂。若沒記錯的話,其中有一首是  Paul Mauriat   Love is Blue。看到節目單上有一首叫「春之祭」的曲子,那時我還以為是什麼浪漫悅耳的法國香頌。等到它一出現,我還真是被徹底的震撼到了(當時的我當然不知道,聽到的是最後的   Sacrificial Dance)。當時心裡的感覺是,好詭異的音樂,像是古典又不古典,也不怎麼西方。大聲的爆棚樂段,令我聯想到台灣路上某些儀式的嗩吶吹奏,但卻又比較悅耳。然後那低頻的律動,甚至有搖滾樂般的野獸能量。

 

音樂會結束後,許多人到主控台去詢問。有位工程人員把唱片封套拿給大家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  Decca  出版,  Solti  指揮的「春之祭」唱片封面。那時的審美觀念還很幼稚,只覺得灰灰醜醜的,而且那畫工還真是「粗糙」。但腦海中,那個封面就和這曲子就永久的結合一起。到了很多年後,對這曲子有了比較多的知識,才知道那封面圖的來歷。

 

高中時代,買了福茂出的台版 (封面一樣,但印刷品質差了些)。雖然 150 元台幣比一般進口唱片的300元價格便宜多了,但在家裡的音響上播放出來,效果卻是令我大失所望,怎樣都找不到以前被震撼到的那種感覺。那時還懊惱半天,覺得把錢花錯地方了。當時不曉得,要把那個錄音好好地播放出應有的效果,是需要相當水準的器材,和多少調整的功夫才辦得到。

 

到了大學時代,除了音響,我還開始玩攝影,照了不少幻燈片。然後不時異想天開地把兩者結合,作所謂多媒體的播放。有一次我用幻燈機在看一些孔廟的祭孔儀式的片子時,忙碌於家事的母親,剛好坐下來休息一下。我想,光看照片似乎少了些什麼,就隨手翻了唱片堆,看到「春之祭」就把它放上,也沒說曲名。母親當時聽到了曲子開頭的木管主題,就說這音樂還真的有祭典的味道,蠻搭配這些幻燈片的。我那時楞了好一下,因為我母親對古典音樂是完全陌生的,她不可能會事先知道曲名等資訊,但卻在聽了幾個小節後,就得到如此貼妥的結論。可見: 1Stravinsky  這首曲子寫得真是好,傳神地勾繪出他要表達的情境,2)我應要對母親的藝術天分要多些尊敬,雖然她在日據時代只念到初中畢業。

 

之後又過了許多年,我在加州舊金山,坐在第五排聽了  Michael Tilson Thomas  指揮春之祭。在所有經歷的聲音經驗之中,那是被我列為滿分100分的其中一次。而最好的音響系統,用同樣的尺度標準來評分,只能得到50分左右。這其中的理由,屬於哲學的探討,待我以後再另文解釋。